入佛法林

佛生在人間 法本在世間

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請你來見這個人,請你來見這個法。

雜阿含0037經(1版)5-3.我不與世間諍(1)

■經文語譯參考【原典請見《雜阿含37經》】 有一次,佛陀告訴諸比丘說:「我不和世人爭論,而世人卻與我爭論。為什麼呢?諸比丘!如果是契合真相而說,就不會和世人爭論。所以,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我也一樣說沒有。 ①什麼是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的法呢? 諸比丘!就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的色、受、想、行、識。...

閱讀更多

雜阿含0037經(1版)5-2.見法即見佛

■引文~~ 🍀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 那見什麼法? 佛陀這麼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緣起』 那什麼是見法?什麼是見緣起?就是見到生命的真相!叫做『聖諦』! 見法就是現觀四聖諦! ■講記~~...

閱讀更多

第11課 在家學佛安樂行

別為昨天哭泣,莫為明日擔憂 快樂和成功生活的祕訣是:專注在當下該做的事上,不要為過去遺憾,不要為未來憂懼。不要為昨日的憂傷、失誤和不幸哭泣,因為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去改變或消除它們,那只是對過去的苦惱再次苦惱,只是增加自己「顛倒而無謂的」負擔;同樣的,不要為還未發生的事害怕、焦慮和擔心,那只是把未來的苦惱提前苦惱,也只是增加自己「顛倒而無謂的」負擔。...

閱讀更多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有一次,優波婆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法』是直接可見的!『法』是直接可見的!大德!什麼情形『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親身體驗的呢?」「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見色境,覺知色境且覺知對於色境有貪著。當他『自身內對於色境有貪著』,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對於色境有貪著。』優波婆那,這樣,『法』就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親身體驗的。...

閱讀更多

覺心絮語~~明知是假猶迷真

🌿法友提問: 謝謝師父的分享:重點不在「有生必有滅」,而是在「緣生、緣滅」。再問師父:所謂的「緣生、緣滅」就是「明觸」,也是「見法開悟」,亦是「識的單純作用」嗎?其實就是「生滅觀」嗎? 🌿覺心回覆: 「明觸」不能說就是「生滅觀」,兩個是沒有關係的,觀生滅只是一個基礎,重點是要在生滅的當下進一步觀集滅,必須藉由觀察身心運作的因緣才有可能見法,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 "明觸"...

閱讀更多

第10課 輪迴–轉世與再生(下)

3.是心是天堂,是心是地獄 對失眠的人來說,夜是漫長的,對疲倦旅人來說,路是長遠的,對不知真相的人來說,生死輪迴路迢迢。~~《法句經60偈》 這個世間可以大分為五種的存在界面,人不是一定再生為人,地球也不是宇宙中唯一可住人的地方,但是再生都不出這五種存在界的其中一種。這五種存在界,天、人界是較快樂的,稱為善界,地獄、餓鬼、畜生界是痛苦的,稱為惡不善界。...

閱讀更多

覺心絮語~~月圓何關人不圓

月圓何關人不圓月不苦人人自苦 你能逃到哪裡去?東方不好去西方非洲不好去歐洲人間不好去天堂厭此欣彼 願東願西可曾發現不管你逃到哪裡都逃不了自己的五指山逃不了五蘊的生命經驗 愚癡無聞凡夫根境之緣轉起的一定是我欲 我愛 我使 我勝 我卑去到哪裡都一樣只是帶著苦到處跑 環境換來換去觀念習性不換好比換湯不換藥燉出來的還是陳年老味...

閱讀更多

覺心絮語~~好好牽手別牽拖

常聽到~~夫妻是前世就註定,不是來討債就是來還債,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其實,不要牽拖過去世,那是我們不正思維因緣法,只用大腦推理想像出來的說法,完全無法檢證,可是大家卻信以為真。 冷靜思維觀察~~ 1.婚前~你以為他(她)很適合,婚後~你以為他(她)很糟糕,從頭到尾都是你以為的不是嗎?...

閱讀更多

第10課 輪迴–轉世與再生(中)

2-2.佛法藉智慧穿透輪迴 前面一開始就提到轉世和再生,這兩種的根本差異在於一種是有永恆主體的輪迴,一種是只是因緣變易而沒有主體在輪迴,接著我們也談到三種藉由功夫穿梭輪迴,這些都是對於輪迴的不同角度或面向的認識。...

閱讀更多

第10課 輪迴–轉世與再生(上)

先提醒您一下,為了方便區分種種輪迴的觀點說法,請您先理解我們關於輪迴、轉世與再生的不同定義,以免閱讀過程產生混亂。轉世、再生與輪迴是指同樣的意思,但我們為了區分『靈魂的輪迴(有主體)』與『無我的輪迴(無主體)』,特將『靈魂的輪迴』稱為『轉世』,『無我的輪迴』稱為『再生』,而輪迴則是一般的通稱。...

閱讀更多

第9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禪修(下)

2-3.禪觀 藉由橫向整合的向內凝聚和縱向整合的專精持續,心力凝聚平靜而開放覺察,斷除了內心一些負向的障礙(五蓋),我們就能夠對生命更進一步深入的觀察思惟。一個人只有修習禪觀、自我觀察,發展出「如實正觀」的智慧,明見事事物物的真實本質~~無常、苦、無我,才能夠真正徹底的斷除苦惱,讓生命來到『全方位的整合』。...

閱讀更多

覺心絮語~~因緣不能求

有些地方可以給人求姻緣其實姻緣不能求因為姻緣是一種因緣因緣不能求如果祈求有用如果心想可以事成那麼這個世界應該早就沒有災難沒有無常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為沒有一個人的內心不是天天都在祈求世間無災無難…天天真誠祈禱家人平安無病… 可是~~該來的還是來了,該病的還是病了,該走的還是走了,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閱讀更多

解脫在當下的因緣

🌿法友提問: 末學對於法師您所說「有的人是找尋心靈的出路,頌經持咒念佛打坐,用戒力定力念力對治,煩惱雖可暫時得到止息,但是真正苦因未必找得到?」有一疑問:若念佛可以戒定,知集苦可以道滅,則聞慧何嘗不是起因於念佛?末學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感悟佛法非佛法。還請師父教導!感恩! 🍂空間迴響:...

閱讀更多

第9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禪修(上)

有人主張「人性本善」,有人主張「人性本惡」,相信您也曾經選邊站過,可是其實,這是沒有辦法探討也沒有辦法確認的哲思的議題,佛法稱之為無記,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沒有所謂的本來是善還是惡的問題,就只是在不同因緣當中會有不同的呈顯。很多人說「我的個性就是這個樣子」,其實只是我們不想改變自己而已,因為沒有誰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而且從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個性,個性只是對一個人的生命特質的...

閱讀更多

第8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持戒(下)

4.八關齋戒 自從佛陀時代開始,佛教的在家學眾,就有在每個月的新月(29,30)、滿月(14,15)、或四分之一月(8,23)的齋日來親近僧團、聽聞佛法、受持八戒的傳統。在這些持戒日裡,除了五戒之外,還會再多持守三條戒律。這八戒的本質是溫和中道的苦行(非無益之苦行),其目的在開拓在家學眾的覺知能力,並強化他的意志力。 不淫戒 (有別於五戒的不邪淫戒)...

閱讀更多

知影會死剉咧等

🍂法友提問: 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意思是說:「所有生起的事物,最後都一定會滅去。所以任何事物、任何經驗或任何苦啊痛啊生起,只要覺知它就好,因為最後它一定會滅去,最後就會沒有苦。」是這樣觀察集法跟滅法嗎? 🍂空間迴響:...

閱讀更多

第8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持戒(上)

1.持戒 我們對於身邊那些在悶熱的日子裡不肯刷牙、洗澡、換髒臭衣服的親人,通常都會加以遣責,但我們對於世間的那些破戒的行為,不僅容忍,甚至還容許或鼓勵這些不當的舉止。這些例子數不勝數~~ (1)當一個男人擄獲某個已婚女子的情感後,還張狂地吹噓戰果時,除了那個婚姻遭到破壞的丈夫以外,通常沒有人會挺身出來譴責那位惡男。...

閱讀更多

四聖諦的頓與漸

🍁法友提問: 師父吉祥!請問師父:「初轉、二轉、三轉的苦集滅道是各自逐步成就的?還是各自一起完成的?」可以在雜阿含的第幾經找到?謝謝!也就是說:初轉的苦集滅道是逐步成就的?還是一起完成的?其他二轉、三轉也是相同問題。 🍁空間迴響:...

閱讀更多

功能就只是功能

🍁請問師父: 凡夫、聖弟子、初果、羅漢、佛的五陰是否一樣? 🍁空間迴響: 我們每個人都有牙齒,不論誰的牙齒,功能都一樣,就是能咬人嘛,但是每個人的牙齒狀態都不一樣,有的人鈣化、有的人蛀掉,所以功能用起來就會出問題,會不正常,當處理了鈣化和蛀牙,它的功能就能正常作用。...

閱讀更多

校對佛法校出法

阿發校對法音字幕,看到「轉染環境」...... 🍁阿發問說: 師父是講「轉染」的「染」?或是其它聲音相同的字?如果是,是不是師父口頭省去了一些字? 🍁空間迴響: 是「轉染還淨」! 有問就有糖吃喔!而且不只有糖吃,這當中其實有法味喔! 因為不知道有個詞叫「轉染還淨」,不知道某個真實,就是無明的狀態。(無明不是罵人,只是說~~真實被掩蓋而我們不知道)...

閱讀更多

識只是知道不是分別

🍁法友提問: 在六根作用時,心前五識只是知道,不會有分別作用。有分別是第六意識。請問法師是這邊嗎? 🍁空間迴響: 每個人對『分別』的認知定義都不一樣,這個暫且不談。 六識的功能都是也只是『了別識知』,都是各自單純的知道當下有各自的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在發生,分別不是六識的功能,是想思的功能。...

閱讀更多

佛法是現見法

🍁法友提問: 影片中師父所說色受想行有相是可以觀察的,而識是無相是沒有辦法觀察的,那麼四食中的識食是要如何去觀察呢?如果說識是無法觀察,可是有些經文卻要我們看待(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若是識無法觀察,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是推理出來的嗎?因為我一直認為佛法是現見法,如果有一項內容是推理而不是現見的,感覺上有一點缺憾….🙏🙏 法音:雜阿含256經-無明(1版)3-2.春天後母心[德藏比丘]...

閱讀更多

第7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布施(下)

3.真實的贈禮 Kisa Gotami只有一個兒子,卻不幸夭折了。她悲傷絕望之際,抱著兒子的屍體,蓬頭散髮,一家家的祈求著:「大德啊!請救救我的兒子,他病得很重。」 別人告訴她,她的兒子已經死了,但是她就是聽不進去,」還是不停地四處懇求救助,旁人都說:「可憐的Kisa Gotami,她承受不了兒子的死而發瘋了。」 最後Kisa...

閱讀更多

第7課 永不失去的寶藏–布施(上)

【故事】以生命布施 釋迦族的王子摩訶男(Mahanama)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對佛法具足深信,也是佛陀的在家學眾當中非常精勤的一位。當時憍薩羅國有個兇暴的國王叫做琉璃王(Virudhaka),他征服釋迦族並把他們囚禁在城內監牢裡。摩訶男非常了解這個國王的兇殘,所以他來到國王面前,請國王釋放他的子民,但國王毫不理會。...

閱讀更多

第6課 播良種得豐收(下)

2.因緣業報與修行解脫的秘密 清楚因緣業報只在當前,也就會清楚原始佛法修行的三個核心要點: (1)生活中深切地覺察『當下』的一切; (2)在一切的『當下』把握覺悟生命的機緣; (3)解脫『當下』人生諸苦。而生活的覺察、生命的覺悟與人生的解脫這三個都不能離開『當下』。...

閱讀更多

第6課 播良種得豐收(上)

【引文】見到你的清淨 有一天晚上,一個佛陀的聖弟子正在讀誦經典,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偷想要偷東西。 這個佛陀的聖弟子連轉個身去看一下都沒有,就對小偷說:「不要打擾我,錢就在那一個抽屜裡。」然後就又繼續讀誦經典了。 過了一會兒,他停了一下說:「不要全部拿走,留一點下來,我明天好繳房租。」 這小偷拿了大部份的錢就要離開,他又加了一句:「人家送你東西,你不謝謝人家嗎?」這個人說了聲謝謝就走了。...

閱讀更多

第5課 佛門三寶(下)–僧寶

這時一陣清風吹動著菩提樹,小風鈴又叮叮噹噹響了起來,陣陣聲音穿過禪堂飄送了過來。 6.什麼是佛教徒 🌿陌生人:『佛教徒』是指依循佛陀正法的人,對吧?🍂那個人:是的,我們有比丘、比丘尼制度組成了僧團,也有在家的皈依男眾,稱為優婆塞,與在家的皈依女眾,稱為優婆夷。...

閱讀更多

最新文章

2023 年 12 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網站最新法音、文章與訊息。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