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禪觀

藉由橫向整合的向內凝聚和縱向整合的專精持續,心力凝聚平靜而開放覺察,斷除了內心一些負向的障礙(五蓋),我們就能夠對生命更進一步深入的觀察思惟。一個人只有修習禪觀、自我觀察,發展出「如實正觀」的智慧,明見事事物物的真實本質~~無常、苦、無我,才能夠真正徹底的斷除苦惱,讓生命來到『全方位的整合』。

悉達多太子捨棄了盲從修學六年的禪定與苦行,來到菩提樹下,沒別的方法了,但祂沒有氣餒,祂開始省思自己的苦惱~~老病死的問題。祂問自己:為什麼會有老病死苦?然後開始內內外外一層一層的深入觀察探究,最後終於成就正覺,祂發現:原來老病死苦是因緣於我們自己的無明――不如實知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菩提樹下完整的覺悟歷程就是逆順觀察十二因緣,這一條向內探索之旅的核心法要就是『四聖諦』~~也就是觀察思惟生命的苦、苦的因緣、苦的息滅以及滅苦之道,去探索發現這四個層面的真實。

『四聖諦』是貫穿十二因緣整個覺悟之旅乃至覺悟後修道歷程的根本法,而能夠實踐這個經法的則是『四念處』禪法,四念處禪法結合四聖諦法要,就能夠理解我們身心的運作,同時發現我們生老病死一切苦的根源,這是佛陀現觀四聖諦、突破十二因緣、覺悟生命真相乃至究竟解脫的實際禪觀方法。有關十二因緣、四聖諦與四念處等禪觀的課題,此處不做詳述,我們將在以後的課程再做說明。

一般人們的思緒總是散亂不定的,所以不能自然持續、穩定深入的觀察;比如,一般人生起「我這個苦怎麼來」的疑問時,通常頂多只是得到一種運用理智思惟思前想後而來的答案;但是對一位禪修者而言,隨著「禪觀」的深入,他對生命的觀察就會像用探照燈照進黑暗一樣,而真正開發出明見的智慧;依這樣明見的智慧,就能隨時都如實的應對一切,所以就能一點一點破除黑暗的負面心理障礙,圓滿的培育出真善美慧的心靈質地(五根、五力),流露出完全善向正向生活展現(八正道)。這就是無上正覺,是心靈境界的真正目標。

3.禪修的方法

禪修是一個有系統培育善向正向生命質地的修習方法。在佛教的傳統中,有很多不同的禪修方法,它們的目的都是要去除負面的情緒障礙與思想觀念,並培養正向的心靈質素,最後通達覺悟與解脫。本文無法盡述所有的禪修方法,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以下僅概略介紹其中三種~~安般念、四念處禪法和慈愛禪。

3-1.安般念

在所有佛教的禪修方法中,安般念(念住於出入息)是一個很基本的下手方法;可以從專注達到正念正知而安住的一種練習,也是消除渴愛執取和煩躁憂悔(五蓋),整合渙散身心,使它們凝聚、持續的一種方法。修習專注或安住就是學習把心向內凝聚,不使它虛耗在外境或生活的一些枝微末節上,藉由整合的安住穩定的心力,就能幫助我們如實觀察並明見生命的本質。

3-2.四念處禪法

第二個是在安般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自然持續、開放覺知的四念處禪法,四念處禪法就是培育正念正知,然後運用這種正念正知來觀察自己的色身、感受(包括認知和心理活動)、心識狀態、和種種思想與情感的煩惱,這樣觀察自己身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開展如實正觀,明見生命的三個真實本質~~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然後如實知見『四聖諦』。

3-3.慈心禪

修習慈心禪的重點是,您必須要有一種根本的體認:「人不只是個理性的生命體,除了超越理智上的錯誤思想,自我情感的提升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因此我們願意努力轉化自我的情緒。」在這樣的體認之下去修習慈心禪,才能真正對自己和家人由衷的流露出充滿溫暖、友善和祝福的柔軟心,進而對自己親近的人也如此,再推己及人地漸次流露慈心、善待他人。

我們雖然說修習慈心禪,但它不是機械式的唸誦,也不是刻意要自己去對誰慈心或說些慈愛的語言,是的,你可以這樣做,但要記得,慈心必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流露,這才是能培育出慈心的正確的根本因緣,依著這樣的正確心態,很自然的在生活中學習去守護、去關心、去善待別人,就這樣培育慈心就可以。

修習慈心不是要去做什麼,也不是要去達到什麼目標,我們是不希望自己的冷漠讓自己吝於伸出雙手,來幫別人免於身心的苦難,所以本著這樣一份心,在每個生命當前去善解善待這個人間。這兩種是很不同的,一種是機械的、僵硬的,而另外一種是自然的、柔軟的。一種是去做出慈心,另外一種是因緣於對生命的一種理解(智慧),每個當前的動機心態就是慈心的流露,所以培育的過程中,心就能慈柔善待了。

修習慈心的對象不限於我們所喜歡的人,當你能由慈愛而發展出智慧,就能不再受外在種種合意或不合意的人事環境的影響,平等對待,內心自然流露出對一切眾生的悲憫。

有許多人不會控制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反而受心情和情緒控制,任由外在情境擺佈,自己受苦,也會讓身邊的人受苦。儘管很多師友都勸勉學眾待人要善解善待與和睦相處,但是這些勸勉教授的成效實際上都不大。所以,只有願意真誠的面對人間、面對自己,真誠的希望自己能帶給別人關懷安樂,有這樣一份根本的決意,來學習有系統地正確的禪修,才有可能轉化一個人的情緒品質~~轉沮喪為喜悅,化怨恨為慈愛。禪修就是培育這種轉化消融自己負面心理狀態和情緒的能力,不讓它們反過來掌控我們。其實禪修不難,但沒有一份真誠、一份決意,卻很難真正走出修行的路。

藉由修學安般念或四念處培育正念正知,我們會逐漸平靜安詳與敏銳清明,身心統整,具足善向正向的品質,所有進一步的修習就都會變得更有力道;而藉由擴展友善、溫暖和正面情緒或慈心禪的修行,我們就能夠更純熟、更圓滿善向正向的質地、更充滿喜悅安樂。

安般念和四念處禪修法門基本上都是向內反省的,是深入探究自己內在的方法;慈心禪是帶有向外的、擴展性的;所以兩種是互補、相互增上的。當我們的情緒是正向的,就更容易達到「安住」的境界;反之亦然,當我們內心達到「安住穩定」,情緒也很容易是正面的,並能對事物有更穩定的覺知與更深入的觀察。

4.朝向終點的方法

要提醒的是,禪修本身並不是目的或目標,而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方法。藉由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從不善的轉向善的,從負面轉向正面,讓自己心靈的安住穩定漸次提升,然後明見真實,乃至得到究竟解脫。

禪修不是完全輕鬆而愉悅的,事實上它是需要努力修習的;它也不是獲得奇妙經驗或神秘體驗的途徑,而是我們從根本改變自己的一個工具,禪修的目的是要培育一種穩定而不隨轉的心力,讓我們能夠凝聚心力、平靜心靈,來如實觀察生命經驗而明見生命的真相。

關於我們這個心,佛陀說:

心和我們非常的貼近,但我們卻從來不認識它,因此,去認識它吧;
心非常的頑強而難以駕馭,然而它卻又非常調柔,因此,去調柔它吧;
心非常容易被外在情境所奴役,但他卻也能夠在每個當下都得到解脫,因此,讓它解脫吧。

溫馨提醒*
如果你想學習禪修,建議您向有經驗的專業導師請益;如果你想自己練習禪修,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持續學習,且當你有機會碰到有經驗的專業教師時,請向他查核一下你修學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因為長期以錯誤的方式修學會對自己造成傷害,這點非常重要。

5.證果的四個層次

持戒能調控我們行為;止禪可調伏我們的心念;觀禪可以徹底破除我們深沈的思想與情感的染污,淨化心靈,生命漸次達得到昇華~~也就是四種聖者的果位。所謂的證果就是斷除思想與情感染污的習氣,而不是得到什麼奇妙經驗、體驗或得到什麼異於常人的能力,只是在智慧正見的引領之下,一個生命轉染還淨的歷程!

佛法修證的果位有四個層次,~~

(1)須陀含(初果、入流者):他已趣入正向涅槃的八正道法流,不再是凡夫;已經解脫身見結(及我見)、疑結、戒禁取結等三大錯誤知見上的結縛。因為斷除了根本錯見,所以不會再毀犯粗重的五戒,最多再經七次人天往返就能究竟解脫。

(2)斯陀洹(二果、一來者):在趣入八正道法流之後,再進一步精進努力減弱對於人間感官境界的貪欲和瞋恚兩大結縛。被稱為一來者是因為他在今世還未能修證阿羅漢果,所以要再一次重生人間。

(3)阿那含(三果、不來者):他斷除了對人間感官境界的貪欲和瞋恚兩大結縛,因此便證得阿那含果位,既不再重返人間,也不再生到欲界天,死後投生到一個純粹是聖者居住的清淨界域,直到獲得阿羅漢果位。

(4)阿羅漢(四果、應供者):阿那含聖者進一步克服了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最後五大束縛,就證得阿羅漢果位。他不會再受輪迴之苦,因為他徹底斷盡貪瞋痴煩惱,已不再造作種種愚痴的心行,而體證究竟安樂的涅槃境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