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張「人性本善」,有人主張「人性本惡」,相信您也曾經選邊站過,可是其實,這是沒有辦法探討也沒有辦法確認的哲思的議題,佛法稱之為無記,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沒有所謂的本來是善還是惡的問題,就只是在不同因緣當中會有不同的呈顯。很多人說「我的個性就是這個樣子」,其實只是我們不想改變自己而已,因為沒有誰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而且從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個性,個性只是對一個人的生命特質的方便說法而已,事實是~~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很大的成長、開拓和自我充實的潛能與空間。
生命是一段自我成長的一個學習的歷程,而這不是靠某種儀式、祭祀、祈求或信仰什麼神奇的宗教或靠讀書知識就能得到的結果。真正的成長是發自於自己深層的內在,那是真誠面對自我的一個轉化蛻變的歷程,我們必須自己去深切的觀察了解自己,去經驗自己內在深藏的善美與醜惡的各個面向。在我們面對內心這些善美與醜惡,陷入糾結而不知如何是好時,如果我們能夠清明的覺知自己內在深層的渴望、欲求或恐懼、不安、焦慮,那就能騰出一片空間,能讓善向正向的智慧生起,引領我們去為所當為。當然,覺知和智慧不會是憑空而來的,它也是這趟學習之旅,我們必須逐步漸進去培育的兩種生命質地。
前面課程談到布施與持戒兩種永不失去的寶藏,因為這都是一種善美的生命質地,這樣的質地也是我們這條成長旅程的根本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另外要進一步培育對自己清明的觀察、正確理解和如實了知的質素,而這些就需要有定和慧的修學,這也就是所謂的禪修。
1.為什麼要禪修
禪修對佛弟子和對那些追求心靈成長的人來說是根本而不可或缺的,因為生命的成長與增上需要有一種更高層次的心靈的穩定和覺察力,才能夠正確善巧的覺知、觀察、理解而調御自己的心理反應,也才能夠善解善待乃至正確看待與對待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但是,怎麼樣才能培育出這種心靈的穩定和覺察力呢?那就必須在布施、持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正確的修行或者說禪修。
平常我們的心都是離開我們身心而向外追逐的,只有當心不再向外追逐而穩定的安住在自己身心當中,我們才有機會好好陪伴自己、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生命也才會有更進一步成長的空間。
市面上有許多介紹自我成功和生命成長的書,其中很多和過年期間隨處可見的解析流年運勢的命理書一樣,很多都只能影響到我們生命的表面層次,不能讓我們產生根本性的實質的改變。佛法的禪修不只是這樣,禪修可以讓我們的理智和情感得到和諧,甚至能超越理智的迷思和情感的慣性,是達成自我改變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心靈獲得成長和健康的重要基礎。
2.禪修的旅程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禪修就會有不一樣的經驗或體驗,但佛法的禪修不在那些殊勝經驗或神秘體驗,而是為了趣向智慧、覺悟與苦的解脫,走在這條聖道旅程的沿途風光,大致上可以歸結為安住、穩定(正定)與禪觀等三個階段。
2-1.安住
我們一般人的通病就是一遇到境界就跟著境界跑,一顆心安不下來,不過我們一直覺得「好的喜歡,不好的不喜歡」是很正常的,所以一般人早已經習慣安住在安不下來了,反而當自己或別人安住穩定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或別人是不是孤僻還是得了自閉症。
所以許多人一開始練習禪修時,他很快就會發現到~~內心很少很少是在安住穩定的狀態,一個「我」想平靜下來,可是馬上又有另一個「我」在一邊嘀咕,然後又會有另一個「我」在嘀嘀咕咕剛才的那些嘀咕……。你會發現有一串一長排的「我」不斷的在我們腦海中萬頭鑽動,嘀嘀咕咕,一直想要把我們的心從禪修所緣或生命的當下拉開,到不同的地方去。
有沒有發現,我們在生活中也一直都很容易被打岔?我們的心很難專心一意的投注在自己手邊正在做的事上,而活在一個被過去和未來不斷侵入的紛亂擾惱的現在當中。
很多人好不容易開始修行了,一顆心又總是四處流竄,讓我們不能安步於當前的正道,導致我們的心力渙散而浪費在那些製造矛盾和對立衝突的「我」的追逐上面。
所以禪修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要發展「安住穩定」的心靈,將渙散的心力疏導凝聚成一股和諧的匯流,讓身心中那些烏合之眾的「我」,匯聚成有志一同的一個整體。
當我們那些潰不成軍的「我」或「心力」得到調伏,並能夠向內凝聚在禪修的所緣對象或生活的當前時,你的生命就達成了平面的『橫向整合』。
在整個禪修的旅程中,「安住」是一個很根本卻很重要的基礎。在「安住」的心力當中,我們才能開始觸摸到生命更深更廣的領域。
2-2.穩定
所謂的穩定,在修學領域有一個通稱,也就是禪定,但這裡說的禪定是特指佛法八正道的正定,這是依於『善美』和『安住』的善向正向的質地,進一步來調伏我們身心當中種種負向的心理反應(五蓋),並能夠自然專精持續在禪修的所緣對象或生活的當前,這樣心就能夠達成深度的『縱向整合』。
佛陀出家學道,一開始就是修學異教的禪法,而且很快就得到四禪八定中的最高境界,但祂發現那種異教的禪定(邪定)並不能真正滅除苦惱,邪定不是一種道德批判,只是說它不是直捷究竟趣向智慧、覺悟和究竟解脫的意思,因為智慧、覺悟和究竟解脫就是整個佛法的核心與特質。
在經過異教禪法與苦行的六年修學經歷之後,祂來到菩提樹下,捨棄了專注一境的異教禪法,藉由開放式的正念正知培育出安住穩定而鮮活流動的心(佛法的正定),覺知觀察自己的生命經驗,也就是四念處禪法,很快的就藉由『禪觀』,對當下生命有所醒覺,體證苦滅,也終於讓他發現了真實滅苦的道路~~八正道:正見、正志(另譯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覺悟的禪法就是四念處禪法,而它的核心就是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是全面開放而讓心安然的跟著當下發生的生命經驗流動,是安住在『流動的當前』而開放覺知,不是異教禪法的專注在『固定的一境』而封閉死鎖。也就是說,正念正知的安住是開放覺知六根六境而不是封閉死鎖一根一境,這兩個在用心的要領上有很大的差別。
*正念禪法的安住是~~
智慧、鬆坦、慈柔、接納、包容、鮮活、流動、觸處無礙、遇境不隨動搖。
*異教禪法的專注是~~
功夫、緊繃、僵硬、抗拒、排斥、死沈、封滯、觸處生礙、遇境不能動彈。
遇到境界就障礙、不能動彈,就抗拒、排斥境界,那怎麼能去覺知境界、生命經驗的生滅?又怎麼能進一步接納並觀察因緣呢?不觀察生命經驗的因緣怎麼能見緣起法?怎麼會是如來所說的正見真實呢?
當然,我們可以先修學專注的禪法,它對收攝身心有很不錯的功效,但是有了一定的定力,就必須從專注轉為念住,也就是要開放身心而修學正念禪法,走向正覺之道的禪法是正念正知的安住,這是不抗拒、排斥而鬆坦安然的面對境界,覺知觀察生命經驗的生滅與因緣,徹底穿透生命的迷障,究竟解脫煩惱的枷鎖。我們要學習的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正覺的這個正念禪法。
有些異教以四禪八定的各種殊勝經驗或神秘體驗為終極目標,但佛法並不如此,佛法也重視禪定(正定),也有四禪的階段,但正如前面所說的,佛法的目標是覺悟與解脫,它的禪定與異教禪定的修學方法及內容是不同的。就佛法來說,異教禪定力雖然也能感覺內心平靜安詳,但它像大石壓草,是用一種力量暫時壓制煩惱不起,並沒有真正斷除造成煩惱的根源或動力,只是斬草不除根,所以一旦定力退失,煩惱野草還是會春風吹又生。
專注的禪修就像養生的營養膠囊,吃一粒小小的膠囊就等於吃十顆大水果的功效,所以這種禪修能事半功倍的幫助我們培養更穩定、更細密的定力。但是,單靠專注禪定力所能觸及的生命領域,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而且真正讓佛陀在菩提樹下穿透迷障、解脫枷鎖的是正念正知安穩流動的心,它具足敏銳的覺知與清明的觀察,這種正定的心力就足夠來修學『禪觀』,去覺知觀察自己生命經驗,洞見生命的真實全貌。
明見真實之後才能依這樣的智慧正見,展開真正轉轉深、轉轉勝的離貪斷愛的修道歷程,隨著煩惱一分一分的斷除,內心一分一分漸漸清淨,最後也才能圓滿出世間八正道的四禪正定,而成就真實解脫。
(1)初禪:得初禪定的人,他的心已具有基本的橫向整合和正確的縱向整合的心力。這個階段的禪定,雖然還會有一些因外界刺激而竄起的自言自語的心念活動(有覺有觀=有作意),但內心已止息二元對立、焦躁不安的思緒與情緒(離欲惡不善法),隨時都能保持喜悅和快樂。
(2)二禪:此時不再會有自言自語的心念活動(無覺無觀=無作意),安定的心會感受到內心有股源源不絕的的喜樂(定生喜樂),這樣的心靈狀態可比喻成一個不斷有地下泉水注入的清澈水池。我們說他沒有自言自語的心念活動,這並不是說他心盲或心死了,而是進入一個非常穩定專一的狀態。
(3)三禪:傳統上,這時候禪修者心靈所感受到的殊勝的輕安快樂像是浸潤遍滿全身;不像是從內在湧出的,而是像長在水中而完全被水浸潤、飽和的蓮花床一樣,整個身心內外都因這個較高層次的禪定力而轉變(離喜妙樂)。
(4)四禪:這個階段的心靈非常光明正向,不會被任何負面的事物所干擾(不苦不樂),內心進入更深的平靜、寂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