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戒
我們對於身邊那些在悶熱的日子裡不肯刷牙、洗澡、換髒臭衣服的親人,通常都會加以遣責,但我們對於世間的那些破戒的行為,不僅容忍,甚至還容許或鼓勵這些不當的舉止。這些例子數不勝數~~
(1)當一個男人擄獲某個已婚女子的情感後,還張狂地吹噓戰果時,除了那個婚姻遭到破壞的丈夫以外,通常沒有人會挺身出來譴責那位惡男。
(2)撒謊是另一個常見的行為,上至國際外交的利害周旋,下至市井交易的得失盤算,其中所開出的「價碼」,都是依顧客對象而定,沒有所謂真實的價值。
(3)殘殺生靈對喜歡打獵、釣魚和一些仇恨激進的人而言,那是令人佩服的技能。
(4)在社會罪犯的眼中,如果有人成功地幹上一筆大票的偷盜案,那可是值得敬重的大哥呢!
(5)某個國家的人在太平之日殺了另一個國家的人,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若事件是發生在兩國戰爭期間,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這個人殺了一個甚或更多個敵國的人,不但會受到英雄式的歡呼,還甚至因他的勇猛而獲頒勳章。同樣是殺人,在不同時域中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上面這些處處可見的矛盾現象說明了一件事:人為標準的律典無法做為普遍真實的道德準繩。道德幾乎在所有國家或社會中都已淪喪到必須藉『法律』規章才能維護國家社會安全利益的地步,人們的行為只要不違反法律,都被視為正當。但是這些人為的規章,不像良心的道德規範(戒律),更能真正地挽救社會人心的墮落。
2.五戒
以下介紹在家人持守的根本五戒~~
(1) 戒殺生:努力學習持守「不殺害有情眾生的生命」。
這條戒律可使人調伏怒氣,並從人們內心培養出對眾生真誠的悲憫心,對待其他眾生就如對待自己一樣的關心及敬重,所以佛陀勸勉我們不要殺生,希望人們自動自發的學習不侵犯殺害其它眾生的生命。
人們常為了自己的生計、財物、生命乃至只為了好玩或娛樂而看不到這第一條戒,我們必須在許多與現實生活相抵觸的兩難之間做一個選擇:是否要用農藥去殺害老鼠和昆蟲?該不該去從軍?
一個人如果聰明,就會選擇正當的生計,以及無害於身心健康的活動,過著純淨而不招非議的生活;如果他對心靈境界有更高、更完美的追求,甚至可以拋棄所有的世俗羈絆而出家,全然自由地追求真善美慧的最高境界。
(2) 戒偷盜:努力學習持守「不拿取未經許可施與的他人財物」。
這條戒律旨在調伏我們對財物的慾望,並培養我們的胸懷心量。除了偷和搶之外,還有很多行為也是犯偷盜戒,比如:做生意不誠實、製造人為困境、剝削員工利益、殘併對手……,藉由這些手段雖可蓄積到很多財富,但這些舉動和憋腳的扒手實在沒什麼兩樣;受賄瀆職甚或做出超越權限的事以圖利他人,也都算是偷盜。
這些偷兒一般都怕被發現,一旦竊行敗露就會被烙上竊賊的惡名,不但自己感到羞愧,也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不願意再雇用他或與他為伍。
不要以為佛教徒不贊同蓄積財富,佛教徒是以誠實致富,並把財富用在利他的事業上。如同佛陀對給孤獨長者所說的:「財富和權勢並不會奴役人,只是會讓人著迷,但如果一個人能不迷於其中而善用財富,將能夠福廕子嗣。」
(3) 戒邪淫:努力學習持守「不犯不當的性行為或通姦」。
不當的性行為或通姦是指~~與那些受到父母、監護人保護或已婚的男女發生性行為,也意味著各種過度或耽溺的性行為。人們以及那些有知覺的動物都普遍有性行為,那是最基本的情感流露;所有的性欲都是對愛慕對象渴望和情愛的表現,不但非常強烈且不容易平息。
對一對已婚夫妻而言,維持健康的性關係並非猥褻。在佛陀的時代裡,有許多在家的聖者依然有美滿的家庭生活,但對一位追求心靈究竟解脫的人來說,性事確實是會障礙道業的。
西方世界的佛教徒,在一、兩個世代之前,就已經不靠壓抑的方式,來處理性的本能欲望。但目前人們對性所表現出來的過度在意敏感的傾向,是因為過去一味壓抑性欲的教育所導致的。
我們可以建造浩大工程來改變高山崇嶺中的一條湍急巨流,但就是不能用阻斷的方式來停止一條細小涓流。我們只能去引導這股自然的力量,引導性的力量讓它昇華,那麼這股力量在情感上就可激起藝術的創作力,在理智上就能激起創造成就的渴望。
佛教徒以漸次根除的方式,學習去處理對性的渴望,佛陀教導過比丘們一個方法,就是藉由轉念來轉變我們對異性的態度,佛陀說:如果她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就把她當成自己母親一樣敬重她;如果她是和我們一樣平輩的女士就把她當成自己姊妹一樣敬重她;如果她是一位小女孩就把她當成自己女兒一樣守護她。
我們看到自己面對異性所投射的染污心念,體驗色身的無常,也觀察到性方面的熱切渴望本質就是苦,然後藉此來漸次轉化消融對於性吸引力的渴望,當然這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想要昇華自己生命的決意,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修行,這樣我們就可以漸漸擺脫性欲的牽制擺佈,而能夠用更健康的態度來重新面對和適應。
(4) 戒妄語:努力學習持守「不說假話」。
懦弱和壞念頭常使人們講些不實在的話,這條戒律是著重在『真實』的重要,當然也包括去除懦弱和壞念頭。世間最不幸的人際關係就是彼此爾虞我詐;因為這會讓我們對於別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得檢查一下裡面是否有騙人的陷阱。這樣一個彼此不信任、相互猜疑的社會怎麼可能會朝向和諧的方向進展呢?
親友間的彼此信任是最重要的,一個愛說謊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和信譽都會被自己的不實言語所毀傷,若變成習慣性的撒謊就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被人貼上愛撒謊的標籤,這樣的人到最後連他自己都無法分辨出所虛構的事物裡哪些是真的。一再地說謊毀了他的人格,也會使他精神錯亂,佛陀在這方面非常清楚的告誡我們:
說妄語者墮地獄,或作了卻說「我沒作」,這兩種人死後都一樣,他世同受(地獄)苦。(法句經306偈)
堅持走在真實道路上的人,生命自然會不斷增上,同時對內外一切事都能看得了了分明,而能夠很敏捷地掌握到事情的內在本質,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
(5) 戒酒:努力學習持守「拒絕那些會使人上癮和使人昏醉的飲品藥物」。
這條戒律主要是在調伏我們對有礙身心之刺激品的渴望,以及培養我們的自覺力。沈溺於杯中物和迷幻藥,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新鮮事;從這條戒律淵遠流長的事實,可知在佛陀時代,醉生夢死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現今,人們不但把飲酒視為是無傷大雅的嗜好,甚至認為飲酒是娛樂助興的必要節目。一些有錢人家,把家中的佛龕換成了酒櫃,擺放各式各樣的進口酒,這已蔚然成為一種時尚。這是否是現代人已喪失自發性和誠實性,所以一定要藉助杯中物,來使自己忘掉虛偽矯飾,讓彼此的應對稍微好過些呢?
那些會把酒當作嗜好的人,大多數是酒鬼,或許是天性使然,這樣的人,一見到酒就一定會喝得酩酊大醉,喝了一杯後必定續杯,接二連三直探自己海量的底限。中國人有句老話說:「喝第一瓶是人在喝酒,接下來是酒在喝酒,最後是酒在喝人。」
人在剛接觸這些刺激飲品時,先是感到振奮,再來是雀躍的快樂,接著是多感的傷情。麻煩就是從喝酒後的焦躁階段開始;在有幾分酒意時,持戒守身的束縛力鬆懈了,個人深層的本性缺點陸續浮現,由爭怨言語演變到暴力相向,乃至最後做出遺憾的事。
在醉醺醺的情況下,即使知道自己正在做破戒的言行也不能自制,而任由不幸發生。除此之外,酒鬼和藥癮者對這些嗜物的饑渴,會越來越深,終而不能自拔。
3.五戒沒有時域的問題
有些人質疑五戒是否適合現代生活,其實,五戒不只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也可以被普遍的適用於各個社會、種族、文化和宗教,沒有時域的問題,也沒有修正的需要。
五戒所蘊含的道德準則,建立了社會上一致的道德特性,使我們在平常日子裡,能藉此和別人產生多彩的人際關係。隨時努力學習持守五戒,比只在特別的日子持守八戒,更需要有持恆的不退心。
有些人認為只要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裡,特別嚴格的遵循八條戒律,好像就有特殊的功德,就能抵掉在其他日子裡違犯的五戒,這實在是錯誤的想法。最理想的情況是要守住五戒和八戒。如果一定得做選擇的話,那就要選擇較為困難的五戒;也就是隨時在任何機緣下,都學習持守五戒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