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友提問:

影片中師父所說色受想行有相是可以觀察的,而識是無相是沒有辦法觀察的,那麼四食中的識食是要如何去觀察呢?如果說識是無法觀察,可是有些經文卻要我們看待(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若是識無法觀察,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是推理出來的嗎?因為我一直認為佛法是現見法,如果有一項內容是推理而不是現見的,感覺上有一點缺憾….🙏🙏

法音:雜阿含256經-無明(1版)3-2.春天後母心[德藏比丘] – YouTube

🍁空間迴響:

感謝智行提出問題,先做以下的說明~~

*色受想行識等任何生命經驗都是能覺知的對象,其中,受想行識都是相對於色陰的『無色陰』,所以同樣都是無顏色、無形相、無形體、無形質的。

*德藏師說心是『無形、無色、無相、無體、無質』的,應該說是『無顏色、無形相、無形體、無形質』,加個『形』來強調物質特性,這樣說或許會比較好,因為心法的特性是無形的。

*因為後面講的六境有相、六識無相,這裡所謂的有相&無相,不是前面說的有形相&無形相。

*有相無相也是個人方便的用語,意思是說~~六境是有相而心或識無相,這裡所謂有相,比如色境可以有雞鴨狗貓種種差別相,聲音也可以有風聲、水聲、人聲、鳥聲,香、味、觸、法四個也一樣,這些六境都各有種種的差別相,我方便叫它做有相,而六識相對來說沒有差別相,比如說眼識,它只是單純的看的功能,沒有種種差別相,所以才方便說它是無相,也因為這樣,才說「觀察心跟觀察六境不同」,主要是因為這點。

*所以對的,說心或識覺知不到或觀察不到,這樣表達是有問題的,如前面說的,這裡主要是要表達~~心或識不是像六境(色受想行)那樣有明顯的種種差別相,所以是不能像覺知觀察六境那樣去覺知觀察六識,也因為有相無相的差別,所以受想行的生滅容易覺察,而心或識的生滅很難覺察,因此導致我們會把心或識當作是恆常的一種東西。

*這是2018年在霧社的法談,當時情境記不清楚了,光從法音來聽,其中語言表達上是有問題的,德藏師可能也意識到表達有些混亂不精準,所以最後轉個彎,把觀察心識的關鍵提出來~~「你知道有心啦,可是你感覺不到它啦」。

*不過,「你知道有心啦,可是你感覺不到它啦」這也不是精準的表達。想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心或識是一種生命功能,這個生命功能你沒有辦法像看東西、聽聲音、嗅香臭、嘗酸甜、覺冷熱、知苦樂意念這樣去覺知觀察它,但是你清楚知道根境之緣當下有心或識發生,這個知道是觀察而知道,跟一般人概念上的知道有心是不一樣的知道。

*那麼,怎麼觀察而知道有心呢?就是~~「當你看花的時候,『你』跟花兩個都清清楚楚!」那個『你』其實就是心,也就是識!所以,知道有心,不像看到、聽到、摸到……,所以知道有心需要有一點慧,但不是推理!

以上先簡單這樣做文字說明。另外,智行說「佛法是現見法,如果有一項內容是推理而不是現見的,感覺上有一點缺憾….」,嗯,很棒喔!這樣的聲音很少聽到,一起努力嘍!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