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實的贈禮

Kisa Gotami只有一個兒子,卻不幸夭折了。她悲傷絕望之際,抱著兒子的屍體,蓬頭散髮,一家家的祈求著:「大德啊!請救救我的兒子,他病得很重。」

別人告訴她,她的兒子已經死了,但是她就是聽不進去,」還是不停地四處懇求救助,旁人都說:「可憐的Kisa Gotami,她承受不了兒子的死而發瘋了。」

最後Kisa Gotami遇到一個人對她說:「我沒辦法治療你的兒子,但我知道有個大醫王可以,妳去找釋迦牟尼佛吧!」

Kisa Gotami急忙去找佛陀,跪著哭泣道:「大德啊!大師啊!你一定要給我藥,救救我的兒子。」

佛陀知道她的意思,悲憫溫和的說道:「Kisa Gotami!只要你能向人家要來一把芥菜種子,我就能醫治你的兒子。但是!千萬要記得!這一戶人家必須從未死過小孩、丈夫、父母、親友或任何人才行。」

只要一把的芥菜種子,這聽起來太簡單了,Kisa Gotami欣喜若狂,於是就挨家挨戶的去問,人們都很同情她都願意給她芥菜種子,但是當她一問:「你家有沒有死過兒子、女兒、父親、母親或親友?」他們個個都回答:「有!我們家死去的比活的還要多啊!」

夜幕來臨,Kisa Gotami累了,也失望了,她坐在路旁,看著手上油燈的火焰,飄動的火花被風一吹,立刻熄滅無蹤,她若有所省:「原來沒有一家不曾失去他們所愛的人,我的悲傷是多麼的無知啊!」她想:「我的兒子就像那些飄動的火焰,死亡根本是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是的!在這個荒蕪的生命幽谷裡,一定有一條通往真實安樂的不朽的道路,我一定要去請大師指點一下。」

Kisa Gotami把兒子的屍體埋在林子裡,再度回到佛陀那裡。大師對她說:

「眾生的生命是短暫而充滿憂惱和痛苦的,只要有生就難逃衰敗疾病的磨難,最終也免不了會死亡,這就是生命的真實本質。果實成熟了,就會落地,人的生命也一樣;無論老少、智愚,終究會掉入死亡的漩渦裡。父親救不了他的兒子,任誰也都就不了自己親愛的人,世間所有人、所有一切都被死亡或衰敗所逼迫,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我們的依靠,只有藉由智慧才能洞見這個世間的本質,而不再憂悲傷痛。

Kisa Gotami!別再哭泣!別再憂傷!每個人都能在法的智慧裡頭得到心靈的平靜。一個能用智慧將悲痛哀傷化作箭矢,並把它射出去的人,就能克服悲苦,並得到安樂。Kisa Gotami!你已經了解到死亡和悲苦的真相,現在,我來指引你通往無死和寂靜的道路。」

Kisa Gotami從佛陀那裡得到了寬慰,也從佛法中啟發了智慧,於是心靈的創痛減輕了,精神也平定了,她被安置在比丘尼眾修行之處,不久就體證了聖道。

4.雪花片片能斷行路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們無法布施很多金錢,比如去助印佛法書籍或小冊子。其實,布施並不需要很多財富,只要每個有心人各捐一點點錢就可以了,也許只是每個月少看一場電影,或兩天的汽油錢。

其實,我們一點點的布施就像一片小雪花,小雪花的確微不足道,甚至還會溶化,比羽毛還沒用,但是許多小雪花聚在一起卻足以阻斷道路、讓火車動彈不得或壓垮屋頂。雪花雖小但卻蘊藏著力量,這一點點布施或許做不了什麼事,但是匯集每個人的小小一份心力,就能夠聚集成很大的力量,而能將佛法分享給更多的人。

殘暴的人變得慈悲了,怨恨的人變得寬容了,不安的人變得寂靜了,苦惱的人變得安樂了……,能夠幫助一個人的生命得到這樣的轉變,這真的是你能給別人的一份最殊勝的贈禮,能經歷這種生命奇蹟的喜悅是殊勝的,而能帶給別人這種生命奇蹟的人得到的喜悅更為殊勝。

一切施中,法施最勝,
一切味中,法味最勝;
一切喜中,法喜最勝,
斷愛滅苦,世間最勝。~~ 《法句經》354偈

5.清淨的芬陀利花

清淨的芬陀利花,我馱負此血肉之軀,只為世間之利益與福址。
(Sri Sanghabodhi, King of Lanka 251-253 C.E.)

我們藉由智慧的修習,不但讓自己能深入了解佛法、獲得覺悟,更四處分享佛法,以淨化並幫助那些有心追求真理的人獲得覺悟。我們應當努力去擺脫外在的誘惑和內心的慾念,努力在這不完美的世間裡活出真、善、美、慧的生命質地,就像一株出汙泥而不染的清淨的芬陀利花。

6.十波羅蜜

佛陀努力實踐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寬容、真諦、誓願、慈悲和平等心等十波羅蜜,以達到覺悟的境界。

(1)布施:佛陀藉由布施,去除潛伏在內心的貪心。祂在施予時,不去分別誰是誰,並且伴隨著智慧而不會誤施或濫施。

對於每個向祂求助世俗願望的人,祂都竭盡所能的給予幫助,並且不會讓對方有受惠的自卑感。祂只是真誠地善待他人,並不冀求別人的回報。

(2)持戒:佛陀的戒行(道德操守)與祂超乎常人的布施一樣讓人崇敬。戒包括該盡的責任和該禁止的行為。

在平常生活裡,我們必須履行對父母、孩子、先生、太太、老師、學長、朋友和有德行的修行者等的責任。在八關齋的戒會裡,必須持守八戒,避免錯誤的行為。

(3)捨離:佛陀喜歡寂靜獨處,可以自在過著清淨安住的修行生活。祂的所有行為都是無私的,可以為了別人的利益安樂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為了自己心靈內在的成長,同時也為了幫助別人心靈的需要,佛陀總是精勤不懈,隨時隨地都為了別人的利益和安樂而奉獻自己。

(4)智慧:「智慧」包括對人生三個本質真相的究竟覺悟,也包括世間智慧的理解體悟。佛陀不會渴望炫耀自己的智慧,也不畏懼在大庭廣眾之下,為人們剖析分享生命的真實。他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把別人從心靈幽暗之處引領到光明的地方。

智慧可以依三種方法或次第來獲得。第一:藉由聽聞或閱讀,來獲得正法的訊息。第二:進一步培養安住穩定的生命質地,向內觀察思惟自己身心,很多世間的科學知識,也都是這麼來的,但是科學是藉由儀器,向外觀察探索,而佛法不借用儀器,佛法是開發自己清醒明覺的心,來向內探索自己生命,來獲得更高層次的智慧。第三:藉由安定與內觀而開發的智慧,最終可以讓我們體證到生命真相,這種真相是超越邏輯思惟的;有這種超越性的智慧,配合世間應用的智慧,就可以讓人過著一種無憂無懼的真正快樂的生活。

(5)精進:這是指充沛的精神活力或堅定不退的毅力。在為自己和別人的利益而奮鬥時,就需要這種堅毅和努力。沒有持續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一件事的。

佛陀把失敗看成一種提醒,提醒我們還有要學習改進的地方,所以祂視失敗為達到成功前的里程碑,不利的情勢只會更讓祂加倍努力,危險的境遇只會更增加祂的勇氣。祂總是注視著目標,一路斬除所有的困難,為達到目標而奮鬥前進。

(6)寬容:這是指當別人無心或有意的過失,造成自己損失傷害時,能夠原諒對方。佛陀就是如此訓練自己的耐心和包容心,祂不會揭發別人的醜惡,而總是試著去尋找他良善和美好的另一面。

(7)真實:佛陀的一生總是踐履自己的承諾,從未食言。祂是值得信賴的、是真摯、誠實的。祂言行一致,不會拐彎抹角。

(8)意志:沒有意志就不可能圓滿達成任何理想或目標。在學佛的路途上,這份意志力量,可以克服所有的障礙,讓我們修學的道心不致因阻撓而減弱、退卻或瓦解,讓我們的目光永不離開目標。佛陀在身為菩薩時(菩薩是對佛陀未成道前的尊稱),歷經了六年精進刻苦的修學,最後才成就超越常人的智慧得到覺悟。在這段期間內,祂就是以鋼鐵般的決心,遠離一切的誘惑,才獲得最終的成果。

(9)慈悲:就是慈愛悲憫眾生,並希望他們都能得到美善和快樂,佛陀對眾生滿懷無限的慈悲,因此祂對一切眾生無所畏懼,同時一切眾生對祂也無所畏懼。

慈悲可產生一股無遠弗屆的神奇力量。一顆真摯熱誠的心,所散發出力量,能讓野獸轉變成溫順的家禽、家畜,讓殺人犯轉變成聖徒。有一次佛陀住在高山的山坡上,祂用慈悲的心,拉近了自己和獅子、老虎、豹、水牛、羚羊、雄鹿和野豬之間的距離。

(10)平等捨心:平等捨心是指看一切事物都能不起染污的分別,沒有染著貪愛,也沒有嫌棄憎惡。怠慢、侮辱、崇拜、責備、計較得失、苦樂,這些都是人性的普遍習氣,佛陀如一塊堅實的岩石,不被這些習染所動搖,而鍛鍊出寂靜、安住、穩定的心靈品質。

就像獅子不會因耳邊的任何聲響而顫抖,佛陀也不會被世間惡毒的話語所干擾;就像風不會攀附網子不放,祂也不會因這個變易的世間中虛幻的快樂而感到暈眩,祂不會被世俗的誘惑所影響,永遠是那麼寂靜、安和、平穩,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十波羅蜜是自我培育與成長的生命課程,佛陀在尚未成佛而身為菩薩時,就是努力不懈地修學這十項課程,我們也應當將自己投入服務世間的這些修行目標之中,精勤力行十波羅蜜,即使不能像佛陀那般圓滿成就,也必然能立即改善我們當前的生活。

我們不要認為佛陀的成就,只有佛陀才做得到,只要我們理解正覺之道的真實因緣,正確的去修習培育,那麼任何人也都能做得到,這是佛陀一生弘法的本懷,不是嗎?因此,讓我們盡自己所能來付出心力,為圓滿的真理而專心一意,為我們自己和別人的利益而努力。我們為了正法而專精守護,正法也必然會成就我們。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