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以生命布施

釋迦族的王子摩訶男(Mahanama)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對佛法具足深信,也是佛陀的在家學眾當中非常精勤的一位。當時憍薩羅國有個兇暴的國王叫做琉璃王(Virudhaka),他征服釋迦族並把他們囚禁在城內監牢裡。摩訶男非常了解這個國王的兇殘,所以他來到國王面前,請國王釋放他的子民,但國王毫不理會。

王子摩訶男進言:「國王陛下!我願意跳入池水裡,在我潛在池底的這段時間裡,請您放了我的子民讓他們逃命。」國王暗自竊笑,心想:「我倒是要瞧瞧你能憋在水裡多久」,於是答應王子的請求。

當摩訶男潛入水裡,城門被打開,囚犯紛紛逃出牢房,跑到安全的地方。幾分鐘過去了,摩訶男都沒伸出頭來呼吸。眼看著數以百計的釋迦族人都逃離了監牢,還不見摩訶男冒出頭來,兇暴的國王按捺不住惱怒了起來,派幾個士兵下池去察看。一個士兵探頭出水嚷叫著:「陛下!王子已經死了,他把頭髮綁在一枝老樹根上。」

有些人因為失望或願望得不到滿足而了結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人為了自保而殺害別人生命。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像摩訶男一樣,願意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別人生存的機會。

1.給得越多得到更多

你也許聽過人們如何祈求禱願這方面的事,求願者總是說:「神呀!請您保佑我、我太太、我兒子和媳婦,請你保佑我們一家四口。」我們聽到這類的事情會覺得可笑,然而它能讓我們醒覺過來。

的確沒錯,慈悲要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做起,但這樣的人也不多得,因為大多數人只知道為自己求,他們一味追求自己的金錢、財富、聲望、權力,而且還向人誇示:「你看!這些都是我的」,藉此增強自我優越感。

然而,一個人只要能稍加思索便能了解:這些辛苦掙得的世俗財物畢竟沒有一樣是屬於自己的。當兩腿一蹬之後,你也帶不走任何東西,就連自己的身體也一樣。一個人死後,他生前擁有的財物將歸於何人呢?不說別的,政府的遺產稅就會先狠狠地咬一大口。

一個人值得擁有的,不是你獲得的或私藏的財富,而是你付出或分享時所享有的真正財富。有智慧的人不會堆積或死守錢財珍寶,因為他了解:給得越多,就會得到更多。

房子失火時,搶救出去的東西才是有用的,留在屋裡燃燒的東西是沒用的。同理,這世間正被老死的火焰熾烈焚燒,只有布施出去才能搶救你擁有的東西,因為布施出去的東西才是從三界火宅中救出去的東西,這些也才是安全無虞的。

佛陀教導我們修學三種能夠在現在及未來獲得安樂大功德的修行,這三種修行是:布施、持戒和修定。不同於一般世間所得到的東西,修學這三種良善的正行所得到的功德絕不會失去,而且會生生世世跟著我們。

2.布施是貪欲的解毒劑

所謂布施,就是施予別人有用的東西,如食物給飢餓的人、醫藥給生病的人、錢財給急需的人、慈悲給一切眾生,以及最重要的~~布施佛法的智慧給尋求真理的人。

①為什麼不布施

你可曾聽過人們這麼說:「我自己都不夠了,怎麼能布施?」這些人非常執著於財物,所以不能和別人分享,他們是自己財物的奴隸,為貪欲所驅使。以下是幾個阻礙我們布施的原因:

不願布施有可能是由於恐懼:比如我們到醫院去,就常常可以聽到有人連捐血給自己親愛的人都不願意,他們怕危及自己的健康。有的人害怕死後捐贈自己的眼睛,因為擔心下輩子會因而沒有眼睛。這樣的想法、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我們的恐懼是出於無知以及缺乏智慧所致。

有時拒絕去幫助別人,是因為缺乏悲憫心:例如,有一個人行駛於高速公路,看到一位老婦人發生了車禍,但他只為了不想弄髒車子的座椅,竟然從旁駛過,見死不救。

憤怒和憎恨也會阻礙我們布施:在這些不善心的影響下,我們會講話苛刻無情,舉止粗心大意,而沒有顧慮到別人也是有感情的。

②為什麼要布施

布施是對治貪欲的很好的方法,每當我們真誠無私的布施時,不只能培育善美品德、增長我們的快樂,也能夠把我們自私的堅壁一點一點的摧破。當我們生起慈悲心時,思想、行為和言語就會是良善的,因而能回饋我們相應的善報。佛陀教導我們:「布施供養清淨僧伽或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受人敬愛讚揚、為聖者所親愛、清譽遠播、堅信無畏、投生天界。《增支部‧五‧34經》」所以,布施時,施與受者都得到利益。當我們供養食物給清淨僧伽時,不僅僧伽能從中受益,我們也一樣得到大利益,因為他們能夠教導我們修學善行乃至覺悟真理,因此佛陀才說布施供養僧伽或有道德的人是最大的福田。

③什麼是真布施
~~每一份贈禮都邁向解脫

真正的布施是發自內心的,是源自一顆慈愛、悲憫和友善的心。布施不是一種寄望他人回報的交易,也不是祈求自己未來的福報。如果是真正的布施,施與者內心沒有絲毫高於受施者的優越感,而是完全清淨無染,雙方都自在無礙的解脫施。

布施是與慈悲同在的,一個懂得布施的人也會是圓融有智慧的,當他看到有人講笑話給朋友聽時,他不會用一個更好的故事去搶鋒頭,好讓別人的注意力轉向自己。

我們平常對別人所說的話和所想的事都可以是一種布施。為什麼呢?舉例來說,你一定看過有些人總愛批評人或說人壞話,甚至是在背後講他最好朋友的壞話,然後大言不慚地說:我講這些是為他好!事實上,他的內心是不善的。

所謂真正的布施,不是期望得到別人好感或期望今生助人來生得富貴的那種投資行為。一個真布施的人給別人東西時,內心是毫無掛念的,甚至不求對方回以一念感激之情;東西給了,事情就結束了;即使有時別人把他的贈與當作理所當然,沒有表示心存感恩,他心裡也不會不舒服或有所怨言,只要對方是真的需要,他還是會繼續幫助對方。

你也許會認為這樣就變成單向付出而對施者不公平,但這是一般世俗人的想法。因為一個真布施者一切不為己求而只為別人的利益著想,沒有絲毫的計較,所以沒有所謂單向或公不公平的問題,而且他的每一份贈禮都讓自己更進一步邁向成長與解脫的道路,他在無私的贈與中清淨了自心。

一個吝於布施的人也會走向自己那樣的心所設定的道路,這種人就像一隻松鼠,夏天(豐足時)就吃完所有東西,而不為寒冬(缺乏時)存糧。一個吝於布施的人,他的慳吝只會讓自己走向封閉的死路,他的內心會越加的緊縮,越淪為貪婪和自私的奴隸。

慈愛布施不會有絲毫損失,慳吝自私卻絕對一無所獲。是不是呢?朋友們!

④布施的另類觀點

布施不僅限於物質財富,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時間和精力來布施。一個人即使沒有捐捨東西,若能隨喜讚歎別人的善行,也是一樣殊勝的,當我們看到有人侍親至孝或勤研佛法並孜孜不倦教導他人時,能讚賞他們,這些行為表面上似乎和布施無關,但它往往能激勵人心而促進社會的和諧,所以讚賞別人的善行也是一種布施。

努力做好事,給別人一個讚美你的機會,這也是另一種布施哩!因此如果我們是用清淨心在行善時,就不應該隱藏事蹟,反而應當藉這良善的模範來鼓勵人心,讓他人也能起而效尤。

耐心、悲憫心和慈愛心不能只是蘊涵在心中,而應該藉由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具體地表現出來。

⑤最殊勝的布施

今天你給一位餓肚子的人食物讓他吃飽,明天他還會再飢餓;你給一個窮人錢,當他把錢花光之後,還是會再缺錢。反之,如果你幫助一個人正確了解什麼是正行、善行?什麼是邪行、惡行?並了解如何培養正行、善行以開展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的生活,這些才真正會成為他自己的能力與財富。幫助別人自己去覺悟真理才能真正止息他對真理的饑渴,也才能讓他永遠不再陷入饑渴,也才是真正給了別人一份無價的贈禮。

法(真理)的禮贈,超越其它一切贈禮。 《法句經》

佛陀大悲流露,布施給了我們這個真理、光明與解脫的無價珍寶,這是最崇高的布施。我們有了這個無價至寶,就永遠不會再沈淪於黑暗中,永遠不會再陷入憂悲惱苦的羅網裡。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到佛陀的教義中所蘊藏的真理,有些人進一步布施時間去進行福利和慈善活動;有些人和別人分享他們在佛法上的體驗,並將佛法的修學介紹給別人;有些人則布施助印佛法的書籍。這些受佛陀感召而追隨祂腳步的人精進努力地驅散無明黑暗,並教導人們過有意義的生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