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見到你的清淨
有一天晚上,一個佛陀的聖弟子正在讀誦經典,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偷想要偷東西。
這個佛陀的聖弟子連轉個身去看一下都沒有,就對小偷說:「不要打擾我,錢就在那一個抽屜裡。」然後就又繼續讀誦經典了。
過了一會兒,他停了一下說:「不要全部拿走,留一點下來,我明天好繳房租。」
這小偷拿了大部份的錢就要離開,他又加了一句:「人家送你東西,你不謝謝人家嗎?」這個人說了聲謝謝就走了。
過了幾天,這個人被逮捕了,也承認曾經來到這裡偷東西。後來,這個佛陀的聖弟子被傳去當證人,但是他說:「這個人不是小偷,錢是我給他的,他也有謝謝我。」
這小偷服完刑期之後,跑去找這位佛陀的聖弟子,成了他的徒弟。
朋友們,這故事不是教我們縱容罪犯,而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用無明染污的眼光來看待他人,就只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和罪惡,眼裡只見別人過失的人,就很難接納而慈柔的和別人的生命做互動;相反的,如果我們用清明智慧的眼光來看待他人,就會見到別人因緣流轉的生命當中一種本質的清淨,眼裡見到別人清淨本質的人,就會像這位聖弟子一樣,慈柔接納而又充滿智慧的幫助別人得到生命的成長。
故事裡有人來偷東西,這位聖弟子沒有用一種法師的高姿態來向人說教,而是看到人間因緣流轉當中的不幸和苦。他給那個人錢,沒有讓他變成偷錢,然後給他錢還教他學習感恩,這是多麼慈悲的心行,多麼善巧的智慧啊!
這是我們追隨佛陀教導的聖道行者可以學習的,以人們的真實本質來看待對方,用慈悲的心和謙柔的態度來和人分享自己的學習,幫助別人一起來走在聖道的旅程上。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努力,降伏我們內在的慢心,用一種謙和溫柔的態度來幫助別人,像大地一樣沒有偏私又無怨無悔地為人服務;也願我們能安忍、有耐心又充滿無盡熱誠的將佛陀的教導傳播人間,其實,這樣真摯的願心就是一種生命的喜悅,不是嗎?
願我看所有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親,願我尊敬所有的人,把所有人當成是自己的朋友,像對待自己父母那樣去尊敬人。
1.業就是因緣
巴利文的Kamma就是業,而Vipaka就是業的果。業是因緣法運作之下的自然現象,它沒有來自外在的干涉,沒有內在的一個獨立主宰者,也不是誰制訂了這個規律,它是自然普遍的法則。業可以用很多層面來解釋。用小孩的語言來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農夫的語言來說,業就是:播下好的種子就得豐收,播下不好的種子就收成差。
在《法句經》中表達了佛法對於業的解釋:「諸法以心為前導,諸法由心所引生,而所有人都是自心的主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如果是出於邪惡之心,痛苦將跟隨著他,有如輪跡會跟隨著車輪。而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如果是出於清淨之心,快樂將跟隨著他,有如影子會跟隨著形體。」
這段解釋顯示了:業是指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同的行為為因緣就會有不同的果報。佛陀也曾說:「業即是行(或譯為‘思’)」,也就是說:身口意行為就是業,它會招致果報。正如每一個東西都會跟隨著一個影子,我們每一個業行也是如此,都會有果報如影隨形。
『業』聽起來不太容易理解,加上有些人又把它解釋得很玄,所以致使許多人對於『業』感到迷惑,甚至變成一種內心的不安或修學上的障礙,其實『業』一點也不神祕兮兮!
舉例來說,一顆芒果種子,具足了適當的因緣條件,就會從種子迸出芽來、長出葉子、開花結果、果子裡又會生出新種子,然後果子裡的新種子又能再生出其他更多的芒果樹。所謂的『業』就像那顆種子能生出芒果樹的『潛能、能力』,但你不能說它是一個實體的東西,也不能說它是被儲存在身體內或身體外的某個地方,就像風不能說是一個實體的東西,也不能說是被儲存在某個地方一樣。
我們把一顆種子切開來,裡面找不到那顆樹,所以,不能說芒果樹本來就儲存在種子裡。我知道你會說:“但是那顆芒果種子真的生出一顆芒果樹來呀!?”是的,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方便說:“那顆種子具有能生出芒果樹的潛能、能力”,但佛陀發現:我們所謂的潛能或能力其實就只是『因緣』,是從『因緣』生出了芽、葉子、樹、花、果,乃至又從因緣生出『新種子』。這是佛陀發現的生命的真相~~所有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謂的『業』從佛法來說,其實就只是『因緣』,明見因緣法,你就不會受一些『業論』的玄談所蠱惑。
業並不一定是指過去的行為,而是包含過去和現在的行為。我們所有過去行為的因緣都已經輾轉變易、輾轉變易……,而成為我們當前的生命質地,我們現在的一切境遇,都是現在的當前生命質地在當前因緣當中所造成的,而未來的一切境遇也會和現在的情形是一樣的,都是未來的當前生命質地在當前因緣當中所造成的。我們不應該認為我們現在的一切境遇都是由過去所決定而沒有任何轉變的可能,因而就向命運低頭。
業其實就是因緣,而因緣的運作所牽扯的時空及人事物是非常複雜的,昨天的一個好人,可能就是今天的一個壞人;今天的一個罪犯,可能就是明天的一個聖人,從佛法的根本義來說,你的苦當下就可以轉變成樂!這種轉變甚至是在當下一念之間,這就是佛法滅苦的殊勝之處~~一個因緣觀智慧的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