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佛法與科學

🌿陌生人:由於科學日異千里,知識快速膨脹,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問題,現代科學使人們對宗教提出的某些教義及生命觀點降低了信心,佛教能面對現代科學的挑戰嗎?
🍂那個人:佛教和科學沒有所謂的挑戰的問題,在探究真相這方面,佛教和科學在方法和精神上都重視觀察以及實驗檢證,也都是要透過觀察身心世界的現象去探究原因、解決問題,但是佛法所探討的領域是自我身心層面的深刻而如實的觀察,這是科學儀器所觸及不到的範圍。佛陀教導的許多理念和現代哲學與科學是不謀而合的,佛教和科學也都是為了帶給人們安樂,但是科學是以各種間接的方式或從外在來進行研究,而佛法的探尋則是直接從自己身心下手,因為真正的快樂不在外面,自己身心才是真實快樂的泉源。

4.什麼是無常、苦

🌿陌生人:什麼是諸行無常、諸受是苦及諸法無我呢?
🍂那個人:無常、苦、無我是生命的共同真相,所有身心現象無一例外都有這些本質特性,這是世間普遍的真實。

🌿陌生人:您能解釋一下什麼是無常嗎?
🍂那個人:我們從簡單的角度來說,無常(Anicca)是身心世界一切現象的真實,沒有任何東西或任何現象是常恒不變的,都是隨著因緣而生滅變易不定,沒有東西是能有一刻靜止不變的,因此沒有東西是能恒常持續存在的,即使是我們心裡的喜樂好惡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比如我們得到了一樣很想要的東西,內心很快樂,但是,那種快樂很快就會消失了。同樣的,不高興、不快樂也是瞬間即逝。其實一般人也都多少知道無常,但是人們卻想在無常的生命中追求一種永恆,所以這當中有一層很深的迷障是我們沒看清的,用句俏皮話來說:世間沒有永恆,無常是唯一的永恆。

🌿陌生人:我明白您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來,想擁有真正快樂是相當困難的。
🍂那個人:是的,歡樂總是從我們的指間很快滑過,即使是眼前的歡樂也會逐漸淡化,人們能容忍快樂的消逝,只是因為我們預期還能再得到它,但是當這個期待破滅了,我們就會陷入絶望中。事實上,人不是活在過去的回憶裡就是活在未來的期待當中,佛法並不否認世間有許多美好的事物,但對那些看不清真實而欲貪執取的人們來說,生命無常的本質就必然是苦的。

5.無常、苦是悲觀嗎

🌿陌生人:這不是頗為悲觀的看法嗎?
🍂那個人:悲觀與樂觀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所以在不同的時空人事之下就有不一樣的標準。假如我們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那我們談論死亡可以說是悲觀的想法,但是你也很清楚,死亡是必然的事實,既然如此,我們不敢面對和討論死亡,其實內心深處正是藏著一種悲觀,所以其實如果你也清楚死亡是必然的事實,那我們談論死亡就是在解決問題,這不能說是悲觀的想法,這點我們必須接受。(……片刻寂靜……)你現在快樂了嗎?

🌿陌生人:嗯……我想我……要用反面的方式來說:我現在沒有不快樂。但無論如何,我知道快樂還是存在的,因為我過去確實快樂過。
🍂那個人:是的!我們確實快樂過,但是請問:你能再找回那種快樂嗎?你會發覺那是不可能的事,別說重拾歡樂,就連當下的快樂也是留不住的呀!只要一個因緣變化,比如一個損失、一個壞消息、一個侮辱、乃至一顆牙痛,所謂的快樂立刻就變了調,就從這個宇宙人間消失無蹤了,任你盡十方三世也遍尋不著!世間就只是世間,悲不悲觀只是不同角度的不同看法而已,佛法沒有什麼悲不悲觀,只是看清楚生命的真實,看出來自己的迷惑顛倒和執取,然後以真實、務實又實際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世間,它不是只一味的談苦,而是同時提出了滅苦之道~~八正道。

6.什麼是無我

🌿陌生人:什麼是無我?
🍂那個人:無我是佛法裡頭很難說明白、也很難了解的教導,沒有人能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就明白無我的,其實那是需要直接引導來引領人們去體悟的,佛陀都是這麼做的,因為除非我們自己體證到了,否則我們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道理從而破除我見。

一般人相信:人們在死亡或身體敗壞以後,仍然有一個無形無質的靈魂、自我或精神……等生命主體的存在。就佛法而言,生命的本質就只是在因緣當中,身心現象活動的歷程,身體不能離開心靈單獨存在,心靈也不能離開身體單獨存在,任何一個身心現象都不是生命的主體,身心之外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所以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

這個跟一般人的認知是想反的,一般人都感覺、都認為有個『靈魂』或什麼東西是可以離開身心而獨立存在的生命主體,這是因為人們的自我意識中對生命、生存有一種本能的執著,希望生命是恆常的,由這樣的執著和錯誤的期待而形成了類似靈魂、本體……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見解,其實生命的本質只是~~在因緣當中,身心相互作用而相續無常變化的一個歷程,從來就沒有、也實在找不到一個恆常不變的靈魂、主體或自性等。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