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整個世間在燒燃

人們在順心時,就喜歡、就快樂,產生貪著的心;在不順心時,就不喜歡、就痛苦,產生瞋恨的心,即便在平常時,也迷惑自以為是,而產生愚癡心。一般人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合意的喜歡,不合意的不喜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於是貪、瞋、痴三毒的煩惱火變滲入而腐蝕了我們的心,使我們迷失甚至刻意忽視了正法,一切言行也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痛苦。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去認出、去看清這些煩惱,止息我們內心世間的燃燒,也就是要隨時隨地~~

學習去抉擇什麼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學習在順心不順心時調伏自心,
學習培養慈愛心與悲愍心。

在這樣清淨無私的心中,世間欲愛是找不到藏身之地的。

一個人內心燃起了貪瞋痴三毒火,就會像發了高燒一樣,即使是躺在舒適華屋的名貴大床上,他也會飽受病苦而輾轉失眠。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心中的三毒火止息了,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裡,即使躺在鋪上幾片樹葉的地上,或者即使在炎熱的夏夜中,即使躺在簡陋小房的硬木床上,他也依然能睡得安穩自在。

人們的欲貪是無止盡的,我們想盡辦法追逐快樂來滿足欲望,但是當我們得到的越多,其實痛苦也就越多,但很奇怪的是,我們一直意識不到這一點~~我們是不可能追逐而得到滿足的,因為追逐就是問題,你不是追逐快樂,你是正在被苦追趕,只是我們還看不出來。生命的追逐就像喝鹽水來止渴,很可口、很舒服,但是喝的越多就越是口渴。即使欲望得到了滿足,人們內心還是會殘留一種不安和蠢動,因為他已經迷失在追逐的遊戲裡了。所以,追求欲望是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而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們往往就又感到挫敗而失意沮喪。

為了滿足欲望人們不顧一切奮力追求,彼此之間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兩國爭地、兩王爭權、官臣互鬥、父子相抗、兄弟鬩牆、姐妹相爭、朋友相欺……,即便在清淨佛門,也免不了大小、南北之爭,所有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滿足個己的執見和私欲,而導致彼此爭鬥廝殺,乃至殘害了生命。

人們為了逞一已之欲而偷拐搶騙、姦淫擄掠,但是,一旦東窗事發,終將名譽掃地,身陷囹圄,自毀前程,這一切又何苦來哉?但可悲的是,人們即便是清楚知道:滿足欲貪只會帶來不幸和痛苦,但我們還是會犯下身口意的不善言行,這是生命很深很深、難以掙脫的一種繫縛,所以佛陀總是提醒我們,欲貪實在是深可畏怖,我們應當隨時培育正知正念,保持醒覺。

有了欲貪,合意的就喜歡,不合意的就討厭,所以很自然得就會造作不善言行,有了不善的言行,就要遭受痛苦。欲貪、惡行和苦果就這樣循環不止,就像轉動不停的輪子,導致了我們一生又一生無止盡的輪迴,看不清欲貪,停不下追逐,這個生命流轉之輪是看不到終點的,如果將一個人多生多劫的焚化的骨灰堆積成山,它的高度會比整個中央山脈還高得高,如果將一個人多生多劫流過的淚水匯聚成海,它的深度會比太平洋還深得深。

雖然每個人都有淨化心靈的潛力,但是它長久以來,被深深的埋在我們厚重的欲愛染污之下,乃至幾乎被遺忘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痛苦如此普遍,為什麼我們生命的輪迴永無止境的原因。

人們的一切憂悲苦惱都源自於貪瞋痴三種煩惱,好消息是,佛法不只是點出了生命的問題根源,也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正道,所以,為了去除這個根源,我們就必須要持守戒律、修學禪定和開發智慧。持守戒律可以斷除我們言語行為的粗重染污,修學正定可以息除起心動念的微細染污,而開發智慧可以根本破除迷惑錯見的愚痴染污。只要我們依循佛陀的正法,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就能將三毒煩惱連根拔除,而止息生死苦海的無盡輪迴。

接下來,我們就先用一場對話,來讓您初步了解佛教的「法」與「僧」兩顆明珠。

1.什麼是五戒

禪堂簡約莊嚴,吊掛在外面樹上的風鈴清脆的叮叮噹噹,屋簷下歸巢的紫嘯鶇唧唧爭鳴,畫破了黃昏中的寧靜,涼風不時吹拂著菩提樹沙沙作響,這兒座落著修習禪觀的一個道場,也是一處遠離塵囂的清幽園林,可以觀看夜空中閃現的星星,欣賞銀白皎潔的月明光。

昏暗中,一個陌生人在園林外漫步沈思,他突然聽到了一聲:「晚安!」
有個人坐在不遠處的石階上在黑暗中盯著他看。
「晚安!」陌生人回禮並問:「你們這裡是佛教嗎?」
那個人回答:「是的。」

🌿陌生人說:「我正想找人請教一些佛法的問題,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解釋一下?」
🍂那個人說:「我非常樂意為你服務」。

🌿陌生人:什麼是五戒呢?
🍂那個人: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這些能規範我們的言語行為,而且重要的是,我們是出於理解到自己粗糙的言行會帶給別人傷害,而我們不願意自己的言行去傷害別人,所以我們自願自發的自我學習戒律的準則,雖然這些表面上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但是每一條戒律都有它積極正向的另一面,比方說,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慈愛的心,不偷盜是為了培養不貪的心,不邪淫是為了培養清明寡欲的心,不妄語是為了培養真實誠信的心,不飲酒吸毒是為了培養正知正念的心。所以,持守戒律規範是在培育我們一種很基本的善向正向的生命質地。

🌿陌生人:在什麼時機場合須要遵守五戒呢?
🍂那個人:正如剛才說的,五戒不是強迫性的,也不是一種教條或天律,它是為了人間的安樂、生命的增上,而自我學習的準則,能培養我們和諧良善的心性品質,不自害害他,而自安安他。所以,其實不只是佛教徒,任何一個心誠意正的人,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想要勉勵自己,學習去遵循這些規範,它帶給我們自己和別人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增進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安樂。

2.佛教有什麼經典

🌿陌生人:回教有《可蘭經》,基督教有《聖經》,印度教有《吠陀經》,每個宗教都有他們的經典,佛教也有什麼經典嗎?
🍂那個人:佛教不是只有一部經典,而是有一套經典,稱為《三藏聖典》。佛陀說法45年,《三藏聖典》是祂一生教導的精華,內容豐富,比《聖經》多很多,這也就是你看不到佛教徒隨手攜帶一部特定經典的原因之一。

🌿陌生人:喔,我暸解了。那請問這些經典的內容是什麼?我的意思是,有什麼比較重要的主題嗎?
🍂那個人:三藏聖典(Tipitaka)字面的意思是“三個籃子”,也就是說,它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是《經藏》,收集了佛陀的談話、說法,警句法語都收集在內,有如一部大百科全書,其中,『說法』是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或根機的人所說,佛陀說的詩偈則含在《法句經》內。

🌿陌生人:沒錯!《法句經》!這個我曾經讀過,而且很受感動,林語堂教授在《印度的智慧》一書中說過:《法句經》是一部偉大的心靈寶典。這部經是世上少有的宗教巨著之一,以文學的表現方式將生命真實的心靈智慧展現出來。那麼,另外兩大部是什麼呢?
🍂那個人:《律藏》是僧伽的言行規範,包含了佛陀為僧團制訂的所有戒條。《論藏》是佛教理論思想的系統整理和深廣的演繹剖析,內容包含對佛陀教導當中深奧義理的析辨,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真相。 ……待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