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明珠與寶珠
鑽石、翡翠、珍珠、瑪瑙……這些飾品象徵著財富與地位,一個人身上配戴著珠寶,那讓人眼花撩亂的耀眼光芒似乎就在誇示主人的尊榮:「喂!你們快來看我!快來看我!不過,看看可以,但可別碰我,我的主人可是 “伊” 唷!」你戴那些是要人家看你,不是嗎?在世間的思惟裡,我們不自覺的就覺得~~寶石的價質正是彰顯一個人的價值,你有沒有覺察到這點呢?所以這就難怪,人們都想追求美麗的珠寶了。
然而,人們為什麼需要這些美麗的珠寶的裝飾呢?因為他不能接受當下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為什麼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呢?因為他見不到自己生命的明珠,見不到自己生命本然的豐足,所以才需要向外求索世間珠寶,來壯大聲勢,而這其實只是裝腔作勢而已。
事實上,佛、法、僧三寶比這些世間的金銀珠寶更加珍貴,因為財富地位,往往使人生起貪婪心,然後不擇手段地去盲目追求,歷史上多少人為了名利而巧取強奪甚至謀殺呢?這類恐怖悲慘的事件多得罄竹難書。反過來,三寶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能開發我們生命中清淨的明珠,找到我們豐足的本在的風光,使人們能夠從內在流露出慈悲、智慧與道德等真、善、美、慧的心思言行。
一個生活中思想行為以三寶為皈依的人,能夠找到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光明,對自己、對別人、對生命也會越來越充滿信心,三寶蘊涵的真理與法喜,能驅除他內心的懷疑、恐懼、悲傷與淚水,迎向光明璀璨的人生。
什麼是三寶?
三寶就是『佛陀、正法、僧伽』。
『佛陀』是『完全覺悟的人』,是一切眾生的導師。
『正法』是覺悟的圓滿教導,從最初、到中間、到最後都是純一圓滿清淨的。
『僧伽』就是依循正法精勤修持、趣向正覺解脫的聖弟子。
我們每天會在佛像前點香、供花,也有許多人每天誦念『我願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的頌文。但是,一個人皈依三寶,並不是要祈求世間的物質財富或名利權情,也不是出於對三寶的敬畏,更不是出於對惡道或鬼神的恐懼,他只是深深地被佛陀無盡慈悲智慧的魅力、無上的正法及趣向正覺解脫的僧伽所吸引,並願以此做為他度越人生無邊苦海的指引。
1.佛陀
有一個誕生於世間(非天上)而又獨特超凡的人(非神祇),他慈悲流露,一生都為了世間眾生的利益與安樂而奉獻。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如來、世尊、無上正等正覺者。(摘自《增支部》)
佛陀的時代,世間正經歷精神與哲思方面的巨大變動。當時印度社會結構紛亂,充滿著婆羅門教士壓制、自我禁慾、階級差別、奴隸制度、封建體制腐化、女權低落等等現象,尤其是婆羅門的高壓統治更令人們生活陷入恐懼與無助之中。也就是在那樣的時空環境下,佛陀~~一朵無比尊貴芳香的芬陀利花~~在人間出現了。
2.佛陀的誕生
佛陀名叫悉達多‧喬達摩,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印度邊界(今尼泊爾)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中,父親淨飯王是喜馬拉雅山腳下釋迦族的國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他生為太子,從小就學文習武,精研技擊之術,成為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年青貴族,十六歲時與美麗的公主耶輸陀羅結婚,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太子在王宮中過著無憂無慮而又奢華的生活,可是他從小就不時在思索一些人生問題,從未因生為太子、生活豐衣足食而感到滿足。
雖然他父親多年來一直試圖不讓他知道外在真實世界的情況,但年輕的王子還是從東、西、南、北四城門看到世間老、病、死的種種苦狀,也看到了威儀莊嚴、平靜安祥的修行沙門。
當他看到老病死三種情景時,他問馬夫車匿:「這是怎麼回事?這人怎麼了?人都會這樣嗎?」
車匿回答:「太子!這些都是人生的必經過程。」
「我父親也是嗎?」
「是的,沒有人能例外。」
「摩耶夫人和我也一樣嗎?」
車匿沉默不語,但眼光中已透露了無言的事實真相。
太子對於生命的真相非常震驚,他終於體會到人世間的生老病死苦。
後來,他看到第四個情景:一位剃了髮,穿著黃袍的沙門經過,莊嚴安祥與眾不同,受到這沙門的影響與激勵,太子下定決心去尋求出離世間諸苦的解脫之道。
3.大捨出家
回到王宮後,太子陷入深度的沉思之中,慈悲的火苗不斷在他內心中引燃,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呼喚,呼喚著他去解救自己及一切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等種種世間的苦惱。
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下決定心的太子向睡夢中的妻兒做了溫柔而無言的道別後即偷偷出宮。沈靜的夜裡,他與車夫騎上馬匹溜出宮外,換上苦行僧的衣著,將私人物品交給車匿,讓他連馬匹一起帶回宮去,從此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踏上出家學道的生活。
他走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樹下、洞穴、廢棄茅舍就是他夜晚棲身之處,他的食物呢?人們給他什麼就吃什麼。他捨棄了華麗宮殿、錦衣美食、芳香滿室而換取這種粗衣淡飯的生活。
他不確定能不能找到真理與平靜,但想到一切眾生的悲傷,想到人們面對老病死的無奈和無助,這一切在在驅動著他勇往直前,直到找出生命的解脫之道。
他要找出滅除苦惱的方法,這疑問一點一點的啃噬著他的生命,太子內心的迫切,就彷彿他正被困在燃燒的屋子內,急欲跳脫出來一樣,他感受到:如果不找出解脫的方法,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不去做,那有誰能找到解脫之道呢?
4.成就覺悟
太子二十九歲捨棄了世俗的生活,開始學習當時傳統主流的教導~~禪定與苦行,經過六年的精進禪修以及最嚴厲的苦修,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他修練閉氣的法門,修到胃痛得像刀割一樣;他節制飲食,身體瘦到前胸貼後背,脊骨突出,就像一串珠子;眼睛凹陷,就像星星沈落在深水的井底之中,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擊退他,他追尋真理的堅定決心只有越挫越勇!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他雖能克服欲望苦惱,但是,他心靈卻依然未能得到究竟的平靜。最後在極度精疲力竭的情況中,他終於意識到:極端的縱慾和這種嚴厲的苦行,事實上都無助於心靈的真實解脫。於是三十五歲那年,他捨棄了過去六年的修學。
有一天,他接受牧羊女蘇嘉達供養的乳糜,隨後將身體洗乾淨,就獨自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了下來,並發誓說:「我若不成無上正覺,誓不起此座。」
在五月的一個月圓之夜,當晚星光燦爛,月兒爬上了樹梢,銀色的清光遍灑大地,太子降服了內心的魔軍,進入了深刻的寂靜禪思之中,終於,他不藉神通之力、不藉神明及他人之助,而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他靠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滅盡內心所有的煩惱,而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成了佛陀~~一個覺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