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佛法當下可以體證
~~念住當下、覺知當前
佛法的修學特重正念、正知的修習,所謂正念、正知不單指在道德上的正確,更重要的是指它能正確的趣向於菩提與解脫。問題是,什麼樣的念與知才能正確的趣向於菩提與解脫呢?就是念住當下、覺知當前的心!
這是整個禪修的重點,把我們的心引導向當下的那個點,那是我們生命唯一的出口,否則都只落在知識應用、邏輯推理、暗示提示、拾人語路的歷程當中,而終究不能有所突破。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發展已經証明了:那是一條死胡同。
『法』的果實可以在當下就得到體驗,而且也只有當下才可以體証,離開當下,不是過去,就是未來,那就都只是一種經驗記憶、知識邏輯的推論猜測了。
正因為『法』是當下的體証,所以,那就表示它和你沒有絲毫的距離;也正因為它和你沒有絲毫的距離,所以,任何人只要願意踐履這條佛陀指出來的道路,都絕對能得到祂應許我們的喜悅寂靜,這正是佛陀出世說法的本懷。
正如物理學者宣佈的:「在海平面地帶,水0°C時會結冰而100°C能煮沸。」任何人不論在紐約、吉隆坡、台北、東京或阿姆斯特丹,都能進行相同的實驗來測試這一個說法的真實性。
佛法也一樣,涅槃不是佛陀特許給佛教徒的,它是開放給所有人的,任何人不論種族、宗教、身體特性、性別、年齡、職業、身份、知識、學問……等等有何差異,只要你能走在正道上就能獲得。
5.佛教是超越科學的
當代的偉大哲學家伯傳‧羅素,他在《西方哲學歷史》一書中談到:「佛教能做到科學所做不到的,因為佛教征服的是我們的心,而科學則受其物理儀器的局限。」
科學的儀器觸碰不到我們的心,所以,無法探測到我們的苦和我們內心的無明我見與貪愛執取的習氣,而佛陀的法是專門探究這個領域的生命觀察學!
科學知識完全依賴五個感官和儀器來進行檢驗,但是佛法在檢驗生命真相這方面超越了科學。因為,佛教雖然接受藉由『感官儀器檢驗』的知識,不過,它更重視『個人官觀察體驗』的智慧,甚至強調:通過訓練培養正念,然後依正念觀察而體驗到『心靈的覺悟』。可以說:科學是實驗觀察而得到知識的增進與突破,佛法是正念觀察而洞見人類在一切知識與認知上的根本迷惑。
所以,只有佛教宣稱:「一切生命的迷惑苦迫都能被根本性的解決。」只有佛教可以停止生死輪迴,但這不是去求長生不死,不是去到一個永生之地,不是去摧壞外在的某些導致死亡的事物,更不是去找到一個亙古長存的本體自性,而是最簡單但唯一真實有效的方法:從我們自己內在去停止輪迴的因緣。
生命出口在當前
『因緣法的觀察』是人人可以實踐,又人人可以檢證的方法。但是,千百年來~~
它的簡單從來不受人們青睞,
它的真實也一直乏人問津,
許多人寧可捨近求遠,
寧可花一筆使鬼推磨的大錢,
情願走千山萬水的路程,
情願用天長地久的時間,
參加祝禱祈求儀式,
向外在他力膜拜,
求感應消罪障。
一般人總是想向外依賴,很少有人願意 “自己” 嘗試這條不必花錢、不勞出門、不待他時、立竿見影的方法,也正因此人們的苦永無出期!
因為,那個出口一直在自己這裡,一直在當前!
6.佛教是自力的
~~千山萬水任獨行
你知道你自己決定你的一生嗎?佛陀說:「我們所有的悲傷、不幸和憂惱都是源自於我們心中的煩惱缺陷。」所以喔!一生只在當前,當前就是一生。關鍵在你當前一念!
很多人總是認為有個未知的眾生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佛、菩薩啦!或上帝、造物主啦!有人以為有個外在的什麼力量主宰我們的苦惱,天神、鬼神啦!惡魔、薩旦啦!也有一些人認為我們遭遇苦惱是沒有原因的。這些都是人們提出的對生命現象的一些見解。那麼,佛法是什麼見解呢?這不是見解的問題,佛法只是很務實的認為:每個人要為自己過去所做行為的結果負責,你以為呢?
相信絕大多數人也都這麼認為,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在自己過去錯誤行為產生苦果時,卻感到苦惱而不能或不願意去承擔面對,其實,這就是背離佛法本質的錯誤見解和迷惑。如果你真的認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過去負責,那當然,就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它、處理它。
佛陀解釋得非常清楚:我們所做的善惡行為都會有果報,善有善報如影隨形,惡有惡報如輻隨軸,這些善惡業報就是我們五陰身心狀態或苦或樂的一種呈顯。佛陀也教導我們破無明、斷貪瞋的方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努力過一種善向、正向的生活,並且淨化我們的心靈,這樣就能走向明慧圓滿、解脫諸苦的聖道。
我們的生活、社會及世界是隨著你我的意志欲願造成的,而不是隨著其他未知眾生的意志欲願。佛陀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接下來就要我們自己跟著這條路,精進努力的去獲得清淨。我們自己染污了自己,也要自己淨化自己。
比如說,你長久以來內心一直隱藏著一種報復的念頭,當你很清楚的發現:這些念頭根本就是在傷害自己的時候,你自然會想要消除它們。但是問題是,誰能消除你心中的這些念頭呢?你能花錢請清潔人員來消除它嗎?不可能!沒有任何人乃至你的親人、乃至佛有這個能力。
你自己要去踐履聖道,佛陀只是為你指出道路。想要消除染污我們內心的貪瞋痴煩惱,你唯一能指望的是~~你自己。別人只能提供你有利的助緣,你該負責的部份一定要你自己去做,只有你自己,加上正確的精進,才能消除你那些自苦苦他的念頭。
7.佛法是來見不是來信
想要了解佛法是不需要盲目信仰的。佛法是建立在明見真實和修道實踐的岩床上,它所講述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親自來體驗並加以檢證。
有神論者的信仰在佛教裡是找不到的。信仰帶著一種‘盲目’的性質,福爾泰曾這麼說:「信仰就是相信『你的理智告訴你不可能是真的』的事;因為如果你的理智認定是真的而且贊同那件事,那就不是所謂的盲目的信仰了。」
信心是理性、知識和經驗之下的產物,當你發展出了信心,就絕不會盲目迷信。但是,一般的信心不必一定是要自己親自體證而生起的,它可以是依於知識而建立的,那就是為什麼人們願意支付大筆費用給醫生以及一些有專業醫學知識者的原因~~因為我們對於他們的專業知識有信心,所以我們在接受醫生的處方之前,不需要自己也接受醫療與藥物的相關課程,醫生已經將獲取醫療上必需的經驗與知識當成他的本分事,而由於我們對他的能力有信心,所以就會接受他的忠告並接受治療。
佛法超越信仰與一般的信心,佛陀的教法有一個特質是『來見(ehi-passiko)』,意思就是說:佛法是邀請你『來見』,而不是邀請你『來信』。信不信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沒親見才產生的,當你親見的當下,就沒有信不信的問題,這就是佛陀說「我不與世間諍」的意思。
比如,我告訴你我的拳頭裡藏有一顆寶珠,這樣信不信的問題就產生了,而由於你沒有親眼見到那顆寶珠,所以你的信心就看你對我說的話有幾分信心而定了,這是一般的信仰或信心。但是,如果我張開拳頭,就沒有信不信的問題了,因為你自己親見了,所以可以判斷有沒有寶珠,這就是修學佛法所必須的清淨的信心,是來自於你對生命真相的親見。
對一位佛弟子來說,佛陀是我們心中最偉大的導師,祂教導的佛法沒有絲毫不切合實際或不理性的東西。
佛陀已親見祂所教導的,
而且祂也只教導祂已親見的。
所以朋友們!
你也一樣~~要自己『來見』!
如經典中說的:要體悟佛法,
就像見手中珠寶那樣的清清楚楚。
8.佛法有明確的修證次第
~~戒律是根本 ‧ 智慧是頂峰
佛陀的教導為我們指出了覺悟的唯一道路,但是那不僅只是學術上的一門學科而已。所以,我們必須先研習佛陀的教法,然後接著還要修學,乃至最後要親證。只學習教法而不修行是沒有用的,一個很懂佛法而沒有真正修學佛法來增上自己生命品質的人,就只是街頭賣藝的花拳繡腿而已。
一個人即使他離佛陀很遠,只要他修學佛法,他一定會比圍繞在佛陀身邊而不修學的人更能得到平和寂靜與安詳自在。相反的,一個人即使就在佛陀身邊,如果他不修學佛法,那他永遠得不到法的果實。佛陀說過:「見佛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這是佛陀送給瓦克力比丘的忠告,因為他整天如影隨形跟著佛陀,卻不修學佛法。
佛法的修學可分為戒、定、慧三個要項。佛教裡比丘和在家人都有很完善的戒律,雖然戒律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個手段,但它是清淨聖道的根本,戒律清淨才能開展出佛法的正定與智慧。當然,戒律是佛法的基礎,但智慧才是頂峰。就佛法來說,智慧是最重要的,因為生命的清淨一定要藉由智慧的洞察才能達成。
不過,慈悲與智慧是一體的,不會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其實那只是聰明不是智慧,佛陀不曾讚歎只有聰明才智的人,一個真正的聖道行者,在戒、定、慧增上的同時,慈悲心也一定會增上。
很多人談『愛』,頭頭是道,但內在卻少了一份耐心等待、少了一份接納包容、少了一份真心陪伴,這樣的『愛』,就像一朵顏色五彩繽紛卻沒有香味的花一樣。真正的慈愛能夠擁抱世間的缺憾,真正的慈愛能夠撫慰人間的悲傷,也只有蘊含慈悲的智慧才是真正佛法的無上智慧。
有些人比較「感性」,情感豐富有愛心;有些人比較「理性」,思想發達有才智。但是不管是感性的愛心或理性的才智,都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
慈悲與智慧是從「覺心」而來的,一個理性與感性趨於平衡的人,生活能夠過得愜意而自在;而一個開發出「覺心」的人,能夠超越感性與理性的侷限,他能夠見到一切生命的平等莊嚴,他的慈悲是以智慧為前導,他的智慧是為慈悲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