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春去春又來,花開花又落
人們的苦都是隨因緣的集起而集起的,也一定會隨因緣的息滅而息滅,因此苦一定有方法滅除它們。
當因緣具足的時候,世間萬事萬物就會生起。而當它生起的因緣改變或滅去的時候,每件事物就會變化與滅去。
季節來了又去了,果樹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秋天落葉,而冬天光禿,來年的春天它又會再度綻放。怎麼會這樣?這是誰在造作?誰在安排?天地萬物一切都安排得這麼不可思議的絕妙?!難怪有人會說是天意、神蹟,說這一切的背後有個萬能的造物主。
但佛陀發現所有的現象都只是因緣生因緣滅,果樹開花結果是因為有促使它們開花結果的因緣,花不會沒任何因緣就開放,果子也不會自己生出來。
一切現象之所以發生,一定有它當下發生的 “現前的因緣”(種子只是過去的因緣)。我們的苦也一樣,苦的現象發生,一定有它當下發生的 “現前的因緣”,過去只是過去的因緣,而且過去已經過去,你拿它沒辦法了!過去絕對不可能從過去來影響當前,否則佛陀及阿羅漢怎麼解脫!?
所有過去的影響都已經呈現在當前,是當前的因緣在影響當前!
所以佛陀說:「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證知,…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雜阿含1238經)什麼是現法?當下!什麼是熾然?當下的煩惱。佛陀說:他的法能讓我們當下離一切煩惱。所以朋友!請記得:苦在當前!苦因在當前!苦滅也在當前!
一切事物都會隨著因緣生而生,隨著因緣滅而滅,任何事物都是無常變易沒有永恆的存在。這是佛陀發現的真理:『諸行無常(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所有因緣相依而集起的事物都是無常變易的,認為有個永恆存在的事物是錯誤的,這稱之為『常見』,而認為事物滅了是完全地斷滅也是錯誤的,這稱之為『斷滅見』,這些只是染著於表相的人所觀察到的外表現象而已,事實上,任何事物的本質是離一切常斷、有無的分別執著的。
因為所有事物都是因緣相依而集起的,所以沒有恆常性,任何事物就宛如海市蜃樓和一場幻夢,很多人都說知道無常,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偏偏活在“以為是常”的迷惑執取當中,而且依這樣的認定在生活行事,由於這樣的生活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所以最後得到的結果還是傷害和痛苦。這點我們在將來進階的課程中再進一步來談。
有智慧的人知道這世間只不過是夢一般的幻影,他一切行為表現不會活得彷彿世間是恆常真實的,所以能安然自在,能夠解脫人間的種種苦惱。
1.佛教容許質疑探究真相
相信您有時候會覺得很困惑,不知道究竟自己是修對了還是修錯了?那麼多的教說當中到底該相信哪一個?也許有一天,你看到了一篇宣傳,有人自稱為‘神的使者’,並且敦促你信奉他的教義信念。也許下個星期,某個朋友來告訴你,有個宗教醫療師能能夠幫人治病,非常神奇,並宣稱他的方法才是解脫的唯一道路。然後又來了一個宗教團體,警告你要對抗某個惡魔,說你那裡都是邪師說法愚弄人們,然後要你接受他們經典的權威,同時也聲稱他的方法才是唯一的道路。隨後,又來了那個宗教團體的另一支派,告訴你他們才是真正的宗徒,因為只有他們才真正通達世間的實相以及經典的真義與精神。
你的常識告訴你:如果每個人都說他的是『唯一的道路』,那他們就不可能都是正確的。但是,究竟誰才是正確的呢?我們怎麼去辨別:誰才正確?又幾分正確呢?
羇舍子小鎮的居民葛拉瑪人,他們帶著同樣的問題去見佛陀,他們對許多來到鎮上的宗教導師的教導感到很困惑,因為這些導師全都說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其它的都不好。他們問世尊:到底該怎麼來面對這麼多的宗教異說呢?
佛陀有另外給他們一個權威的教義嗎?佛陀有駁斥其它教派的學說都是錯誤的嗎?沒有!佛陀反而給他們一個獨特珍貴的建言~~葛拉瑪經。這一部經被視為是‘容許對法質疑的自由宣言’,它反映了佛教『探究真實』的根本精神~~我們敬重一切的教說,但不盲信,對於內心的困惑提出合理的質疑,親自去檢證而獲得清淨正信。
有疑不決直須爭
「葛拉瑪人啊!你們有疑慮是正常的,你們有迷惑而不信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面對一件讓人可疑困擾的事情,是自然會產生懷疑迷惑的。」有疑不決直須爭!這不是要你去逞人我之見,但是佛教容許質疑探究真相,佛法的信是淨信正信,不是盲信、迷信,我們不必因為不能信受宗教上權威或導師的種種教說而感到內心愧咎或不安!
葛拉瑪人!你們聽著:『
01.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或不實謠言故)
02.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或誤謬荒誕故)
03.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或難免疏漏故)
04.不可因為「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就信以為真。(所載非無疑故)
05.不可因為「符合於邏輯的理路」就信以為真。(邏輯有時窮故)
06.不可因為「符合於常識的判斷」就信以為真。(常識非真常故)
07.不可因為「符合於類比的推論」就信以為真。(物類各有道故)
08.不可因為「和自己的觀點吻合」就信以為真。(或成見偏見故)
09.不可因為「符合的機率非常高」就信以為真。(或掛萬漏一故)
10.不可因為「是導師或權威所說」就信以為真。(仰慕失理智故)
我們從這些話裡能學到什麼?很多很好的理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聽從佛陀的建言。一些宗教團體製造一些標語,然後像打廣告一樣反復地播放,直到人們完全屈從於那些說法為止。請留心!獨裁者和政客們都知道:一則謊言只要假藉權威重複多次,人們慢慢就會相信它是真的。但是奈何!許多人喜歡聽騙不聽勸。
所以佛陀叮嚀:不要盲目地相信傳統或神聖的經典,因為傳統可能在時間的遷流當中失去了它的真實意義,而聖典也免不了會被虔誠神學家和學者加以竄改、添加或刪減。他也提醒我們:不要輕信邏輯和見解,因為終極真理不是凡夫大腦依邏輯推論就能了解的,出世間的體證不是世間知解所能通達的,一個人只有依清淨心獲得智慧洞見之後,才能通達出世間法。
即使是佛陀自己宣說的教義也不能被排除於《葛拉瑪經》十項嚴格的檢核原則之外。他說:「任何人都不能因為尊敬我就輕易接受我的教導,你們應當像用火檢驗黃金那樣,嚴格的檢驗我的教導。」
佛陀直到最後要入滅了,還把比丘們叫到病床對他們說:『比丘們!假如你們對於佛、法、僧伽或正道的修學等等還有疑問或迷惑的話,就要趁現在趕快問,不要等到以後才懊悔自己當初沒問。』佛陀到臨死心中想的還是~~希望我們對於法沒有疑問或迷惑存在。
在整個宗教歷史中,唯獨只有佛教是鼓勵學眾全面自由思想的。佛陀鼓勵我們不要盲目輕信而且可以自由質疑,因為我們需要用它來解脫苦惱。
2.佛教只談見苦滅苦
有異教修行人問佛陀的見解:世間是常還是無常……人死後是還有還是沒有?佛陀說:「如來所見已畢!」(原典請見《雜阿含962經》)
我們心中總是有一堆自是其是的見解,所以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接受過別人的見解,而只是在藉別人來確認或壯大自己的見解。當我們聽到一個觀念和自己的見解相同就會接受它,否則,就會排斥它、拒絕它。這樣的人很難學習新的事物或拓展自己的生命,甚至往往拒絕了真理,拒絕了自己的成長蛻變,變成了自己見解的階下囚。
佛陀對葛拉瑪人說:「葛拉瑪人!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錯的、被明智者譴責的,會帶來損害苦惱’,那麼你們就應當捨棄它們。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對的、被明智者讚揚的,不會帶來損害苦惱’,那麼你就應當採信並依之修學。以上是我所說,而且對於我所說的,你們也當依此原則來抉擇。」
所以佛法不是要立什麼知見,佛法只是教我們在做或接受一件事物之前應該要仔細地觀察清楚,問問我們自己~~「這是一件無益還是有益的事?這是有智慧的人會鼓勵還是譴責的一件事?做了會帶給自己和別人、現在與將來苦惱還是安樂?」這才是佛法的唯一目標~~見苦、滅苦!所以佛陀告訴阿奴羅陀:「從始至終,我只教導苦和苦滅。」(相應部44相應2經)佛法只是教導我們看清楚苦的真相,幫助我們滅苦得安樂。
佛陀對其他的宗教是心胸開放的而且沒有指控他們是惡意的欺騙。在其他的宗教裡也有很好的教導。佛陀勸勉我們:如果你在任何的宗教發現了真理,都應該接受那個真理。
有一次,佛陀跟一位婆羅門行者說:「婆羅門有三種真諦,我正覺後也為人演說:『不害一切眾生』、『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無我!沒有我這個東西,也沒有我存在之處』。你們說的這些都是真諦,都不是虛妄的……但是你們對這些有執取,而我對這些無所繫著,如果你們也能夠無所繫著,那就是真正的婆羅門真諦,也才是我正覺後為人演說者。」(原典請見《雜阿含972經》)
看到嗎?佛陀讚同他們符合真理的教說,這是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的人間善解善待之道。佛陀也從來就不是要和他們一爭是非對錯、一辯真假邪正,他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怎麼樣引導他們走出自己的迷執!真理不是只有咱們佛教才有,真理沒有宗教派別的局限。所以嘍朋友!我們不能因為宗教派別不同而拒絕或輕蔑他宗他教對真理的教說。
佛法不立見,解脫苦惱才是佛法唯一的目標,但是,苦惱的解脫不是神佛恩賜就能得到的,那是要我們自己精進修學,思惟觀察,最後通達真相才能獲得的。
3.佛教有真確的目標與次第
佛陀說過一個譬喻:有個人被毒箭射傷了,第一要務應該就是要儘快的把箭拔除,但是他卻不立急尋求醫治,反而要求要先弄清楚那支箭是用什麼材質做的?那個毒是什麼毒?是誰射的……等等。一個沈迷在推測性思惟與爭論的人就正如這個中了箭的人一樣,他要等他的所有疑問都解決了才要接受醫治,結果當然,他在送醫之前就一命嗚呼了。
人就短短這麼一生,許多人很可惜,好不容易來到了佛前,卻入春池拾礫,在一些枝微末節乃至和解脫不相關的東西上纏繞打轉,真正的法就在眼前,但我們卻總是當面錯過、失之交臂,結果一輩子皓首窮經、訪道參禪,依然是入寶山空手而回。
雖然佛教和科學在目標和大原則上是相似的,兩個的目標都是要帶給世間利益、減少苦惱,也都主張自由質疑以及沒有權威的教條。但是很不同的一點是:佛陀不鼓勵徒勞無益地窮究一些不能解脫苦惱的不實際的推測性問題,他認為宇宙的起源和結束這一類的疑問只是無謂而徒增迷惑的戲論知見而已。
比如說,一個人想要了解我們怎麼會『看見』?到底所謂的「看見」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他怎麼做呢?他卻一輩子戴上眼罩,矇著眼睛,然後想要藉著大腦邏輯推理,或反複誦念“紅色綠色…”、“光亮黑暗”,或告訴自己“我要看見、我能看見…”,想以此來探究到底所謂的『看見』是怎麼一回事。這個人也可能會問人,有關於光明、黑暗、色彩、形狀等性質的疑問,但是不管你再怎麼樣向他解釋都沒有用。他也可能會去作很多的研究,但是一切都終將徒勞。
為什麼呢?道理簡單到不行,因為他一直沒有拿掉眼罩!除非他『自己』『拿下眼罩』,睜開眼睛去看這個、看那個,否則不管他做什麼,永遠都不能了解什麼叫做『看見』!
在『看見』當中發現『看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們只能在『世間』當中發現『世間』的真相,同樣的,我們必須在也只能在『看見』當中發現『看見』的真相!
『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
離開『世間』而想要發現『世間』,離開『看見』而想要發現『看見』,不用說你也知道,那只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因此,佛法和科學的差別就在這裡!科學就是提出一堆質疑,進行一堆實驗研究,這樣的確能發現到一些知識性、經驗性的真實或真相,對人類社會也很有幫助。但是,很多科學家雖然發現了偉大的真相,但那些真相有讓他得到解脫嗎?幾乎沒有!不是嗎?所以佛陀只討論一件事且只有這一件事~~看到自己當下的苦、看清自己當前的迷惑(苦集)而脫掉眼罩(當下苦滅)。
如果不看清迷惑而脫掉眼罩,這個人可想而知~~只會帶給自己、帶給別人無謂的苦惱。所以佛教的目標是實際而明確的~~見苦和苦的止息,一切方法就是引導你自己去看清迷惑,然後自願去脫掉眼罩!除此之外,所有其他不相干或枝枝葉葉的議題佛陀都決然的把它擱置一邊。
佛陀不是要我們像科學家那樣用什麼儀器或實驗去看到外在的什麼真相,其實不管是再怎麼殊勝的境界現象,那都只是一種特殊因緣下的現象,佛法不是只要我們看到現象,重點是要看到現象背後的因緣,這才是解脫智慧的根本。更精確的說,佛陀只是要我們在種種身心現象當中去看到~~自己迷惑而受苦的真相,這是佛法和科學截然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