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佛教非悲觀主義

~~佛法是真實正觀不悲觀

常常聽到一些人說佛教是悲觀主義而加以排斥,其實這是因為他們聽了佛法中有關捨離、放下名利財物、與世間必然有苦等隻言片語的教導,然後斷章取義,才有這種誤解或認知。

佛陀從來沒有抹殺或否定世間欲樂、幸福與物質財富,他也沒有反對或不鼓勵受用快樂,他只是鼓勵大家過一種中道的生活,對於世間欲樂不要過分貪求無厭,因為欲貪會造成我們的苦惱,只是我們眼前看不到它的過患。

另外,佛法也不是要你勉強去捨離或放下世俗欲樂及名利財物,而是你修學行走在解脫的聖道上,隨著你精神層次的提升,機緣成熟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放下的。佛陀從不鼓勵也不樂見我們只憑一時的感動乃至衝動而放棄一切或出家,那結果往往只會讓人事後懊惱不已。

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四聖諦,前兩個「苦」與「苦集」聖諦說明世間必有的諸苦及當下的苦因等的真諦真相;第三「苦滅」聖諦是說,明見真相,當下可以體驗苦的止息;第四「苦滅道跡」聖諦則指出了徹底斷除迷執染著習氣而體證究竟苦滅的道路方法。

對於人生抱著一種負面悲觀的哲學及心理思想,並且展現出消極厭世的態度,這種可以稱之為悲觀主義。然而佛教除了如實的觀察認清苦的真相之外,同時積極的探究苦的原因、體驗苦滅及究竟滅苦之道,追尋真正徹底的解脫,為芸芸眾生開拓了一個生命的光明出路。

看一看今日發達的文明資訊,無論是哲學、心理學、科學、發明學、社會學、生態學、人類學、生理學、物理學、化學、病理學、醫學…等,所有這些世間學科都有一個共同目的,那就是~~解決人生的苦惱。但幾百年來科技文明的發展真的帶給人們快樂嗎?肯定沒有!儘管我們的物質生活拜科技之賜比以前舒適便利許多,但事實上自殺、憂鬱症的人數越來越多,人們的快樂指數並沒有因此提高,反而引生更多苦惱。

怎麼會這樣呢?因為從佛法來說,生命是整體全面而不能分割的,所有生命的問題都來自於生命的根源,而這些世間學科都只分別涉及人生的各種層面,因此往往只是片面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是顛倒地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並沒有從生命問題的真實根源,徹底全面的加以解決,所以總是陷入一波才停,一波又起的窘境裡,甚至是在解決過程中又衍生出更多、更嚴重的問題或副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四處尋找解決苦惱的方法,但始終不得解脫自在的原因。

雖然佛法跟這些學科有所關聯,且偶而也會談到相關內容,但它主要目的不是要談那些內容,也不是要與它們的理論互相驗証,而只是為了藉之以闡述佛法的本懷。佛法不是要去証明科學論述的真偽對錯,也不是要去發現科學家發現的那種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更不需要藉科學來證明它的真實不謬,來抬高自己的身價。佛法只是要幫助我們開啟緣起的生命智慧,來究竟解決人們的苦。也許佛法無法讓你增加或懂得這些有關世間各種面向的學科知識,但在那些人間的各種面向當中,佛法一定能讓您──認清生命的真實,超越其中的盲點、瓶頸,而真正走出自己清淨、智慧、解脫的道路。

佛陀不是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佛法也不是哲學、心理學、科學……,硬要說的話,勉強可以說佛陀是生命的觀察家,佛法是生命的觀察學,佛陀從“如實觀察”生命經驗當中,發現了生命的真相,而找到究竟的滅苦之道。因此,佛教是很務實、很實際、很實用、很……很……很……的,它絕不是一種悲觀主義。

在個人或群體的人際關係上,佛教主張人與人要和平與和諧的相處,佛陀不鼓勵抗爭,因此他說:
「戰勝只會引起憎恨,
 戰敗必然陷入痛苦,
 勝負到頭來都是輸家。
 何不跳脫勝負遊戲的牢籠,
 過一個安詳自在的喜悅人生!?」 (《法句經201偈》)

最重要的是,一個佛教徒應當怎樣表達對佛陀真正的尊敬呢?要依佛陀的教導,如理如法的修行——諸惡莫作,利益他人;聞法思惟,清淨自心。朋友!一起努力!

8.佛教非誦念祈求

~~一步一腳印 步步不離心

一個人想要過河,絕對不能呆坐在岸邊等著對岸靠過來,一定是要自己築筏、造橋或游泳過去才行。同樣的,一個追尋苦滅解脫的聖道旅人,他不會祈求佛陀給他利益好處,也不會祈求佛陀優先來救度他或特別來接引他、載他一程。佛陀除了教導我們正法以及為我們指引道路以外,沒有辦法給我們任何其它的東西。

佛法就像陽光,平等普照大地,任何人只要自己願意走出黑暗的角落,就能得到陽光的普照和溫暖,這就是感應加持。所以,佛法不是一味去向外祈求任何利益、接引或感應加持,而完全是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的修學。

修學的方式可以頌讚佛的十德(念佛)或經典正法(誦經解義),也可以在內心對其他眾生發散慈悲的心念(慈心觀)。但是,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背誦經典、苦行贖罪、不斷虔誠祈求、頌讚、持咒……等等,這些都不能獲得解脫。」因為這些都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的工具,真正的修學是要回向自己的內在,如果我們修行目標最終不是導向淨化自心,只是一味的作表相的修學,那這些形式或工具就只是徒增勞累而無益處了。

當然一些禮敬的修學儀式如供養燈、燭、花、香、果等,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典禮習俗,其實這些也有它深層的含意:供燈、燭是要提醒自己,要以智慧光明去除無明煩惱;供鮮花、燃香則是要我們從花與香的迅速遷變中體驗到:無論精神、物質的所有世間萬法都是無常而瞬息萬變的。

所以我們想提醒的是,外在的修學儀式並不是佛法中發展心靈智慧的直接或真正的方法。它們只是提供給初學者的一個修學的方便助緣——主要是因為:初學者常常會忘了佛法或忘了修行,不容易念念提醒自己去修學慈悲心、清淨心,以及用正念與智慧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現象,所以才建立了這些的方便法門。其次是因為:佛教學眾聚會一處舉行法會儀式,能夠從中體會到同修情誼和一種團體的歸屬感,藉由共修激發出增上的修學能量,而激勵我們更加努力精進,邁向覺悟解脫之道。

佛陀說:「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雜阿含263經)就是說,修行一定要先開啟智慧的知見才能夠真正的斷除煩惱。所以,一個佛弟子要注意的是,任何的典禮法會或供養習俗都不是向外偶像崇拜或祈求福樂的儀式,純粹是一種向內修學,觀察當下一切生命經驗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然後依這樣明見的智慧在生活中轉變自心的修行方法,那些形式或工具是要輔助我們提起正念正知、開發智慧,藉此轉化內在,達到一種更好、更高尚心靈質地的生命境界。

如果修行離開了我們的心,那麼一切修學也就離開了解脫的聖道。

南傳頌讚的『禮敬僧寶』有一句:”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 ti ” 意思是:「佛陀的聖弟子們是世間至高無上的福田!」他們為何是世間無上的福田呢?不是因為他們能很不可思議的或所求必應的滿足我們名利權情、健康事業等的欲求,或能夠背我們渡過生死長河,而是因為,他們會教導我們『正法』,讓我們了悟『真相』,獲得究竟的『苦滅』,這才是真正世間至高無上的福田!不是嗎?

朋友!『正法』、『真相』、『苦滅』
如果說佛法裡頭真的有什麼可求,那也只有這個!

9.佛教非獨斷教條式亦非迷信

~~佛陀沒有加持的力量,只有真理的力量

佛陀非常反對一些宗教利用學眾恐懼無助的心理,好談一些牽強附會、繪聲繪影的怪力亂神之說,而讓人們陷入無知迷信當中,這一些獨斷嚴酷的教條主義只會讓人們內心產生偏狹之見、不容異己,讓世間充滿不幸、不公、惡行與憎恨。

佛法教導我們不自讚毀他,佛教不認為只有佛教才有真理,真理從來不專屬於佛教或任何人,也不存在於宗教的教條之中。佛陀從來不排斥其它宗教,不容異己是一切宗教最大的敵人。當時很多異教的學眾來跟佛陀問法學法,佛陀只是跟他們交流分享真理的喜悅,而從來不詆毀其他宗教教派或他們的導師,甚至很多異教學眾聽聞佛陀說法之後想要歸依三寶,佛陀都還勸勉他們要繼續親近自己的導師。

佛陀曾說:「不論是什麼教派,只要它講的是真理,我們就應當接受那個真理。」也就是說,沒有教派、教條的問題,只有是不是真理的問題,而真理不限於任何宗教派系,不能因為教派之爭,於是為了否定而否定真理。佛教正是因為這種內在本質與法義的真善美而成其偉大。

當時婆羅門教用種種頌讚祭祀儀式及繁文褥節的包裝,使苦難的人們炫目迷惑,為了一求翻身而唯唯諾諾地聽從他們所謂“慈悲”的指示引導,今天的佛教中也襲用了這種佛陀所反對的“沒有意義的典禮儀式”,使真理的佛教淪為信仰的宗教,教說中充滿神秘怪談,一味依賴外在的加持感應, 著實的又回歸婆羅門教了,這樣豈不是背離了佛陀呢?

佛陀的修道生涯始終是切合現實人生與實際的生活,在現實的人生之外徒增一些無意義的儀式,這不僅浪費時間體力及金錢,更重要的是,對於更高層次的精神修學來說,這些感性、信仰的儀式讓我們不能真正提昇自己的理性乃至智慧,是阻礙我們更上層樓的腳鐐。
  
你應該常常聽到有人說:哪裡的佛像很靈,哪一部經很感應,哪個師父很有功力,哪裡的法會很殊勝,能消災兼賜福……。這些怎麼會是佛陀、一位正覺者的理念呢?
  
佛陀常對弟子們說:「莫令我異於世人。」祂一直要人們不要把他當作神崇拜,不要讓祂變成迷信的對象,因為~~  
祂從不談神跡,祂只教導聖道;
祂沒有加持的力量,祂只有真理的力量;
祂只是教導指示真理之路的人。
  
所以佛陀入滅時還特別囑咐弟子說:「真正尊敬我的人,不是用好香、鮮花供養我的人,而是那些真正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的人。」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