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佛法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

當我們犯了錯或走入歧途,常會推卸說是別人造成的,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外面,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切宇宙人生萬法都是由心作主、主宰而創造的。就像牛車的輪子一定隨著馱車的牛前行,痛苦也一樣一定跟隨著內心染污的人。

鮮奶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凝結,惡業有時候也不會立即受報,但是就像潛藏在灰燼中的琥珀,隨時都有可能突然地被引燃而變成大火,不可收拾,同樣的,惡業不是不報,當因緣時機成熟時就會受報。

鐵塊生了銹,終將會被腐蝕殆盡,內心有染污,也終將摧毀自己,在兩個世界中受苦~~今生與來世,在今世遭受各種各樣的苦,然後帶着惡業往生,這樣下劣的生命質地繼續在來世的因緣當中受苦。

做了壞事的人常常會良心不安,想到“我做了壞事”當下內心就會受折磨,而且若不知反省,這樣的生命將來一定會相應受報,就算他跑到空中、海中、山洞裡,都無法逃得了惡業的果報。因此讓我們捨棄惡業吧!為了自己、為了他人、乃至是為了自己的財富、地位、子女等,不要再做傷害別人的事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想做好,但就是做不到。」不會的,只要你有想要,只要你不放棄自己,你一定能做得到的!否則佛陀就不會這麼說了。佛陀做到了,祂知道我們也做得到,所以才勉勵我們「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一個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快樂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想到“我做了好事”當下內心就安樂無比,乃至想到:「我的善業能生生世世得善果」,內心就更加快樂了。

人們常常一不注意而忘失慚愧心、或變得莽撞無理、或傷害他人而毫無悔意;因此,一個人能謙虛恭敬、放下執著、身口意清淨而最後開啟智慧,這確實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它也不難,在生命的旅程中,信心是養分;戒行是庇護;智慧是日照;正念是夜燈;有這些善伴黨的守護,就能保護自己不受苦難,並引領我們過正當安心的生活。

人出生時,口內就含著一支利劍,我們用它來刺傷別人,同時也割傷了自己。所謂「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些人說:「我這個人心直口快,不說假話,只講真話。」然後講話常常傷害別人,其實那是講壞話不叫講真話,那不是直心,只是發洩,你只是自私,不顧他人。因此,請慈柔的善待他人,不要逞口舌傷人,說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話。說好話,不說壞話;說實話,不說謊話,只說不會後悔與不傷人的話。

一個人要善於護念身口意的行為,當我們想要做或正在做任何事時,要捫心自問:「我這樣做會不會害自己、害別人?會不會自苦苦他?」如果會,就不要做了。如果已經做了,就要反省:「有沒有讓自己或別人受到痛苦?」如果有,就要跟人家道歉彌補,下次不要再犯了。佛陀讚嘆知錯能改的人,同時鼓勵他們:「一個自見有罪、自知悔過的人,生命當下清淨,一樣能功德增長,趣向圓滿的生命。」

有人以為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於是他什麼事都不做,這種人雖然不會犯錯,但他的生命也停滯了,這是愚痴無知的庸人。只有雙手各持善惡的量尺,護念自己身口意行為,努力斷惡修善、去邪歸正、轉染為淨的人,才是真正向於聖道的旅人。

自淨其意

心地不清淨的人,人生道路也會是崎嶇不平而多災多難;心地純淨的人,人生道路必是平穩順心而安然自在。

一個人心裡如果老想著:「他虐待我,他嘲笑我,他毆打我…。」這樣抓著怨恨不放,一輩子都將憤怒難消。因為我們的憤怒不是別人造成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抓著怨恨不放,不停的在垃圾桶裡翻垃圾,才氣個沒完沒了,只要你一念心開~~原來只是自己的想在一次又一次傷害自己,放下怨恨,憤怒當下就煙消雲散了。

屋頂如果沒蓋好又不去修好,房子就會漏水;同樣地,心如果沒修好又不調伏好的話,貪心就會偷偷地滲進來,而一顆修得好的心,貪心是滲透不進來的。

追逐外在的名利權情這些慾望只會帶來苦惱,而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一塊大岩石即使狂風吹來還是文風不動,一個有智慧的人也是不為世間榮辱所動,堅若磐石。內心不安穩的人必然煩亂躁動,到處攀來附去;而心靈安穩的人,必然是安詳自在的。因此,能善巧修習調伏自心才是有智慧的。

一個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能收攝的人,是不可能修行覺悟的,只有收攝六根而善調心地、不隨境轉的人,才能夠修行覺悟。像衛兵小心的鎮守城門,修行者也要善於守護自心遠離內外的染污危害,不能有一念的輕忽。

除了守護六根律儀,佛陀還常鼓勵我們禪修來靜心、淨心。因為就像陽光四射能讓白天明亮起來,月光皎潔能讓黑夜變得柔美,同樣地,禪修能讓我們的心更加安詳、寧靜、穩定,如實觀察而看清生命的真相,讓一位追求覺悟的行者走上清淨、智慧、解脫的聖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是佛陀圓滿的教導。

1.學佛要敞開心胸

有位大學教授向一位法師請益佛法,法師泡了一壺茶,幫他倒滿了杯子,然後又不停地倒,茶水四散流溢,這位教授最後忍不住便說:「法師!茶滿出來了!已經倒不進去了!」法師見機就說了:「你的腦子就像這個茶杯一樣,滿腦子都是成見妄念,如果不先將腦子淨空,法水怎能進得去呢?」

千萬不要心胸狹窄充滿成見,不只是因為那是一種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的現象,更糟的是,這樣的封閉心態會障礙我們,不能覺悟真理與開拓生命的新境界。

生命旅程的沿途風光是新奇驚艷、變化多端的,一個旅人如果閉著眼趕路,那就絕不可能充實旅途的經歷與體驗了。我們走在聖道的旅人也一樣,要以嶄新的眼界與敞開的心胸來修學佛法,不能自我感覺良好而盲目的閉門造車。

對外要多注意其它教派批判詆毀佛法的那些成見,自我檢討;對內也要多留心,對於聽到的一些佛法理念或修學方法,不能輕易就相信,也不要草率地妄加評斷。聽到自己不能信受的道理,不要輕易的拒絕而斥之為錯見非理,也不要說人家是根本不懂,因為,可能只是我們一時之間還不明白、還沒體驗而已。

如果我們對事對人很容易說是道非、妄下評斷,那只是在展現你那種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我見而已,所以,對於任何的教說,務必要自己去如理思惟、如實檢證,把問題徹底弄清楚,三思而後行。

2.佛法是世界之光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佛教是人們最好的信仰或精神力量,它將充滿各種地域、語言、習俗、文明等障礙分歧的不同種族拉攏在一起。佛教弘傳世界,不是為了國際貿易,也不是為了建立帝國,更不是為了開疆闢土,而純粹是一種完全沒有私心的付出;我們弘揚佛法不是要展現自我,不是要開宗立派,只是為了幫助人們行於正道,走出自己清淨、智慧、解脫的生命。

以下是多位作家、思想家、學者與哲學家對佛教的讚嘆——

康慈‧愛德華博士(Dr. Edward Conz):
全亞洲人都應當以佛教為傲,不只是因為佛教的創立比其他西方宗教早5個世紀,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弘揚與流傳過程中從來沒有訴諸武力,也沒有宗教聖戰,一直保持它『不與世間諍』的精神。

威爾斯(H.G. Wells):
人類歷史中,佛教對世界文明及文化的提升所做的貢獻遠大於其他宗教。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如果這世界上有任何一個宗教能契合現代科學,那必是佛教無疑。

荷‧葛拉漢博士(Dr. E. Graham Howe):
佛教的聖光與其他宗教的聖光相比較,就像日光與燭光之比。

鍾‧卡爾教授(Prof. Karl Jung):
身為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者,我相信佛教是全世界大家所公認最圓滿的宗教。

以上只是你可能認識的名人當中的少數幾個評語,他們透過沒有成見的眼光檢視了各種宗教,發現了佛教的殊勝獨特,所以我們真摯的邀請您來認識這個偉大的佛教。

想要認識佛教,我們就先要弄清楚『什麼不是佛教』(第三課討論『什麼是佛教』):

佛教— 沒有隱晦的教義
  — 非侵略性
  — 非盲目的信仰
  — 非偶像崇拜
  — 非悲觀主義
  — 非誦念祈求
  — 非教條式亦非迷信

3.佛教沒有隱晦的教義

~~釋迦無秘密 迦葉無覆藏

佛陀沒有特別為自己的弟子留一手混飯吃的所謂的佛門秘笈,佛教也絕對沒有特別只對自己信徒傳授的特殊密法。佛法是不分地域、國家、種族、社會、宗教的,也不分職業、身份、地位、學識,任何人都可以修學,都可以通達明白。

佛教經典也絕沒有隱晦難明的教義,因為佛教關心的是現實真實的人生,它所談的就是每個人當下同樣都有的生命經驗,它所觀察的對象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活動,所以任何人只要能觀察自己的生命經驗,就都能夠理解佛法,甚至見証佛法。

佛法不談離開你當下身心活動以外的事物,不談外在的他方世界、真如自性、神佑天譴、感應加持、宿命的因果論……等,因為那些既然不是你當前的生命經驗,那就無從現量觀察,也就無從如實的檢驗親証。

說得更實際一點,佛法不是要移民到哪裡去,那只是帶著問題到處跑而已;也不是像換心手術那樣,把你的假心換成一個新的真如心;也不是要去練就什麼特異功能,去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什麼境界;佛法只是引導你自己去看清楚眼前的生命,自己去把內心的無明迷惑破除,淨化自己的情執習染而已。

佛陀沒有留一手的秘密,
佛教也沒有酒窟裡為自家信眾私藏的珍酒。

「法」是公開的,
是邀請所有人一同來見的,而且不用花錢。

「法」是無隱晦的,
是每個人當下生命的事實,而且不必外求。

「法」是本在的,
它一直就在你的面前,它就正在向你招手。

所以朋友們,
只要你願意,你就能看見;
只要你願意,你就能走進法的聖殿。

%d